3月19日,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厅获悉,
监测方案突出本土化
据了解,今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通过常规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项目进行检测。其中,对蔬菜、大米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婴幼儿食品、膨化食品、植物类海产品、食用油、饮料、熟制坚果与籽类、茶叶、豆及豆制品、面制品、果冻和调味品等15类食品,将开展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
为了掌握更贴近广西实际情况的数据,监测方案特别强调本土化。如要求大米样品为本地种植产品,在收获季节到农户或粮食收购站采样;蔬菜则主要采集监测点种植的品种,溯源至产地,要求到县(区,尽可能到乡(镇,并根据当地居民饮食习惯选择监测品种。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门在自治区本级、14个市、75个县(市和12个城区(南宁市6个城区、贵港市3个城区、河池市金城江区、钦州市钦南区和钦北区设监测工作站,共计102个监测站,监测站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测技术机构,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体工作。
“小字号”食品有待监管
吃饭是老百姓的大事,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更需要有专人把关。近年来,卫生部门一直在对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食品进行风险监测,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营养安全与学校卫生所负责人介绍,在近两年的监测中发现,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还是存在,比较突出的是油炸、膨化食品。油条、油饼很多人爱吃,油条怎么能炸得蓬松,这需要在制作时加入明矾和苏打等含铝的膨化添加剂。部分生产加工者不按国家规定,随意添加,导致部分食品含铝量较高。
烧鸭、叉烧等卤味经常出现在南宁市民的餐桌上,很多人都认为,既然是熟食,应该买回家就能直接吃。但是疾控部门在监测中发现,一些熟肉制品中存在细菌数超标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加工环境不够卫生,也可能是在销售环节受到污染。疾控人员建议,市民购买熟肉制品,回家后*好还是加热后再吃。
卫生部门将监测中发现的食品风险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作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依据。针对烧卤摊、油条摊等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问题,自治区政府去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各类小作坊、摊贩的办证、监管问题做出了规定。
食品监测紧跟时事
很多时候,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在环境污染上。广西人素有吃鱼生的习惯,还有不少人喜欢生吃
除了常规的监测,卫生部门还会针对时下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检测。去年,燕窝中亚硝酸盐超标的消息曾经轰动一时,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