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重 烟台、济南报道
9月22日下午3时许,伴随着轰鸣的号子声,山东省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八角港又一般渔船靠岸了。
"中秋节后海鲜的价格天天在降。"船老大老朱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打鱼的人多,鱼越来越少,价格却不高咋办呢?"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水产部门出台伏季休渔政策,即每年6月15日至9月1日期间停止一切海上捕捞作业,用以海洋生物繁衍恢复。即使这样,每年出海捕鱼的产量一直在减少。而在从事海洋保护的专家看来,海洋生态资源积弱的现实并非人工打捞造成的。
这天距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已过去三个多月,但对于生活在渤海沿岸的很多渔民和水产养殖户而言,溢油事故无疑让他们担心。实际上,渤海生态资源危机自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出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危机开始加速,2000年之后则愈演愈烈,连续数年渤海海洋质量持续下降。
"渤海生态现在已经不堪重负!"着名海洋保护专家、山东省海洋与
消逝中的渔场
很多年前,曾有学者发出"再不治理,渤海恐将成为下一个死海"的警示。
一个公开数据是,2000年,仅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2.6%的渤海,每年通过各类排污口直接排入的污水,占全国直接排海污水总量的37%~41%,其中排入渤海的工业废水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当时官方认为渤海近四成的面积已受污染。10年之后,环保部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为中度污染。"一方面,较为清洁的一、二类海水面积持续下降,较2009年下降16.3%;另一方面,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却在继续扩大,上升了4.1%.
"因为年复一年的超标排污,小清河入海口处相当面积的渤海区域日渐荒漠化,2002年前后已成死海。"王诗成告诉本报记者,"作为三面环陆、近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着称。已经有学者计算得出,渤海的整个水体循环周期约需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上个世纪70年代,渤海还可以捕捞到两指多长的野生对虾,当时是渤海的支柱产品,出口创汇换回了很多物资。而现在,早已不见踪影。"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看来,这意味着,渤海的海洋生态系统正逐渐退化。
"渤海正在日渐荒漠化。"王诗成解释说,所谓海洋荒漠化,是指海洋生态环境被基本破坏,大部分生物消失甚至没有生物,相当于死海。
上世纪80年代,渤海三湾尚是中国的黄金海洋渔场,有鱼盆、虾盆及聚宝盆之称,海产品产量占全中国海产的40%强。此外,渤海充当了黄海、东海相当品种水生动物的产卵场,但近年来由于渤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金渔场的美誉已然名不副实。
"在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品种灭绝;那些尚未灭绝的品种,种群数量也呈几何级锐减。"王诗成举例说,上世纪70年代,整个渤海年产野生对虾4万吨,仅莱州湾就1.6万吨。但从1993年开始,渤海对虾就形不成虾汛了,*少的时候野生对虾年产仅800吨。近几年,渤海对虾年产回升至几千吨,还要归功于沿海各省人工培育放流的对虾。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的锦州湾和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在2009年已得到"不健康"的评价,主要体现海洋生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低。今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则称,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
超速的化工围海
"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国家海洋局如此评价渤海。而在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化工比重过大,过于集中"这样的表述也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对渤海湾现状的表述中。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石化项目一度是举国上下大力推进的重点。2009年5月,国务院印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要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的目标。
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对于拉动当地GDP、扩大财政收入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让地方政府趋之若鹜。
仅以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山东为例,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工业领域,依托本土优势,打造新型石油化工、盐化工、轻纺、生态造纸四大全国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
据*新消息,中海石油东营港物流园区一期(油库区项目投资近半、整体完工近半,并已具备通车功能,油库容量106万立方米。与此相关的是,今年6月份,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突破周边地市的强势竞争",争得中海油渤海湾原油上岸终端项目落户。按照中海油与东营市签订的《东营港码头库区工程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中海油要建设东营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在东营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协议投资额约460亿元。
这仅仅是一个沿海化工项目"大跃进"的缩影。本报注意到,在天津滨海新区,不仅云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内三大巨头,更有壳牌、俄罗斯石油公司、美国通用、韩国SK、三菱化学等十几家世界500强石油巨头在此跑马圈地,天津已有4套千万吨级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
港口化工发展悖论
针对近期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近年来渤海湾严峻的环保形势,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切实改变沿海地区重化工比重大、过于集中的状况。
本报注意到,在环保部公布的《2011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中石油、中石化旗下多家分布在环渤海地区的炼化企业赫然在列。
"一个现实是,很多石化项目都是先上车后买票。"胜利油田一位长期关注环保生态的人士介绍,其所在的山东东营港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开发区,尽管被冠以"高效生态"之名,该开发区内三个点--东营港临港工业园、潍坊高新区和莱州高新区均以发展化工项目为主。
"黄三角一带之前经历过风暴潮,全部被淹过,一旦在那之上建起的化工厂遭遇风暴潮后,都可能会导致有毒化工原料倒灌到海里去。"上述人士不无担忧地说道,"黄三角地区没有公开待建化工厂的数量,但据我观察一直在建,已经建好了3个,待建总数有说30个的,有说50个的,*多的还有说70个的。"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石油化工临港趋势是必然,因为石油加工和炼化都需要水资源,此外原料以及产品运输也需要水道。国外其它地区,例如比利时安特卫普、韩国蔚山、美国墨西哥湾等都是如此。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看来,国务院要求严格控制新上石化项目,只能在目前现有的几个大型石化项目规划调整上做文章。他指出,环渤海湾地区小型石化项目鳞次栉比,多为地方政府主导,且往往缺乏规划,控制难度较大。董秀成强调,青岛、大连乃至河北唐山曹妃甸等地的大型炼化基地规划规模非常庞大,要控制整个渤海湾地区石化项目规模,显然从大项目入手比较现实。
"海上有油,陆上就有化工。过去非常难批的一些项目,现在陆续开建了,环渤海发展化工、填海的项目比比皆是,但是渤海的环境容量是有限,不是无限的。"王诗成说,渤海的入海口地区荒漠化一直处于加重趋势,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