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仅有“放心馒头”远远不够

百检网 2021-11-15

  

放心馒头的关键是人要有心

  吴名遂 绘

  本报记者 任翀 本报实习生 岳魁

  上市不到半个月,杏花楼的“放心馒头”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即使下月初杏花楼将目前10万只的日产量提高到20万只,对于有着2300万人口的上海来说,这样的生产量依旧是杯水车薪。其实,仔细剖析“放心馒头”的热销现象,可以发现,这里既涉及具体的产品和行业,更是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消费方式的新期待。

  点心,一只馒头怎么够

  市场上的点心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为什么一只普通的馒头,却引来百姓的蜂拥抢购?“放心馒头”的抢手,**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此前市场对馒头这类大众化产品的“漠视”,这种“漠视”来自生产者。

  统计显示,在上海数以千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生产馒头的只有16家。企业不乐意生产馒头,原因多种多样,但*基本的不外乎两个:一来馒头的生产工艺简单、外观朴素,摆在货架上缺乏竞争力;二来馒头的定价便宜,每只不过几角钱,贵的也就一两元,比起其他花式点心,利润实在太低。

  生产企业不乐意生产馒头,并不代表市场不需要馒头。早些年,“巴比馒头”凭借现做现卖、皮薄馅实等特点,很快受到市民的欢迎,顺利在包子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巴比馒头”已经在上海及苏浙部分城市开设550多家连锁专卖店,销售的“馒头”也从*初的肉包发展到肉包、菜包、花卷、馒头等多样化的生产线。而“盛禄馒头”在被曝光之前,也占据了上海冷藏馒头的半壁江山,每天发往全市超市卖场便利店的馒头就超过3万只。

  正是这种需求,使得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的反应会异常强烈;同样的,当安全产品、放心商品上市后,也会在市场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盛禄馒头”被曝光后,市民几乎谈“馒头”色变,除了巴比等原先知名品牌的销量还保持稳定外,不少超市卖场为了以防万一,索性暂停了馒头销售,市民也不敢买馒头;而当杏花楼“放心馒头”上市后,市民又是蜂拥抢购,使得每天上市的10万只馒头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就销售完毕。

  一冷一热的对比反映出,别看馒头外表不起眼、价格很便宜,却实实在在代表了百姓的消费需求:价廉物美、卫生安全。市民争买“放心馒头”,不仅仅是因为馒头口味好,更是为着这些馒头安全,市民用较小的价钱就能获取有保障的产品。由此可见,“放心馒头”所面临的生产压力,其实是市场对放心点心的需求。不论对政府部门、还是生产企业,面对“放心馒头”的热销,都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的、平价的点心?

  生产,杏花楼一家做不了

  “这件事情,换了任何一家企业,或许都做不下来。”在“放心馒头”的生产现场,杏花楼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承诺50天内生产出“放心馒头”后,杏花楼几乎动用了“***”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投资近500万元引进生产线,建立堪称全上海*好的企业自有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在尽可能减少添加剂条件下的馒头生产工艺,连包装袋如何帮助延长保质期等问题也不放过;畅通“放心馒头”进入上海主流销售网络的通道,包括配备专门用于产销对接的冷链物流车……如今,每只“放心馒头”售价1元至1.1元,即使按照每天20万只的*高产量计算,刨去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要收回前期的设备投入,早呢。

  也正因为此,杏花楼将此次投产“放心馒头”视作承担社会责任之举。但市场的需求远非一只馒头可以满足,也远非杏花楼一家企业可以承担。综观中国的传统点心,馒头只是大众化产品的一种,其他像阳春面、白米粽、大饼、油条、糍饭糕等平民食品在大超市里都日渐稀缺,不少已经退守到了个人店铺乃至路边摊上,或者索性摇身一变成为高档餐厅里价格不菲的时鲜点心。试想,如果继“放心馒头”后,市场上又出现了“放心阳春面”、“放心白米粽”、“放心大饼”等平价点心,市民还会“一窝蜂”地去抢购“放心馒头”吗?

  这无疑为其他生产企业打开了空间。一方面,“放心馒头”的连锁效应有待利用,其他点心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对生产企业来说,即使是利润薄,在“薄利多销”的商业经下,也并非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在“问题馒头”事件出现后,部分品牌的馒头受“盛禄”牵连,遭受了超市卖场停止进货乃至全面撤柜的际遇,产量一跌再跌;而杏花楼“放心馒头”投产后,这些品牌很难与***竞争,产量也没有明显的恢复。此时,将主打产品从馒头向其他主食转移,是这些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问题馒头”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已经对本市所有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展开全面检查,这为支持那些经营规范的企业,为消费者生产更多的安全、平价点心打下了基础。这当中,既可以请一些企业与杏花楼一起填补“放心馒头”的市场空缺,也可以将部分企业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致力于其他种类放心点心的生产与投放。

  销售,一家企业走不通

  值得关注的是,“放心馒头”之所以能顺利上市,这和杏花楼与相关经销企业间建立的产销对接不无关系。此前,杏花楼并不生产馒头,除了本身的经营特色不在馒头外,也和馒头所面临的准入门槛有关。馒头是微利商品,但超市卖场方面的入场费、管理费却居高不下。此次杏花楼“放心馒头”能够顺利进入超市卖场,与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的协调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杏花楼“放心馒头”的下线仪式上,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杏花楼馒头的顺利投产是政府、企业、超市等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要实现长效机制,还需要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超市的入场费、管理费是长效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方式中绕不开的一环。“问题馒头”出现后,超市卖场通过入场费、管理费盈利的方式引发了广泛争议,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式将超市卖场变成了 “小菜场”——超市卖场提供经营场所,但不负责产品质量。这就使得部分生产企业为了弥补自身在入场时花费的代价,采取了牺牲产品质量的做法;更有些生产企业将进入超市卖场作为一种品牌“洗澡”,即一个普通的品牌通过支付入场费后,在知名超市卖场商家,就能增加品牌的含金量。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是入场费或管理费惹的祸,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眼下,承担食品安全职责正成为绝大多数超市卖场的共识,很多超市卖场也建立健全了自有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原先的收费方式,推动品牌对接、强强联手等新的经营方式也十分迫切。特别是对于受到百姓欢迎、市场需求量大的平价食品、微利食品,超市卖场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从长远看,引入这些产品也是降低超市卖场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当然,在市场化运作之初,政府部门可以先动用“看得见的手”,像扶持杏花楼“放心馒头”那样,对部分产品的上市进行协调,为它们营造成熟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

  此外,完善的监管措施也必不可少。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应该有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也少不了环环相扣的严密监管。根据新组建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能分工,工商部门监管食品流通环节、食药监部门监管食品进口环节、质监部门监管食品加工环节,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而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各个部门合作,给予消费者从源头到餐桌的保障。而这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监管部门不仅要管路边摊、个体户,也不能放松对主要销售网络中的管理。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