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奶业标准的争论已不是**次。奶业国标去年出台时,已被指责受到奶业巨头挟制,是一次行业的整体倒退。这次的标准之争,让公众从一个新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深层认识。
标准是什么?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经协商一致制定、由公认机构批准使用的规范,其*大特征是促进*佳的共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标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吸收各方面意见,*终达成共识。奶业标准涉及消毒方法、营养成分、细菌数量等专业问题,固然需要专业团队起草,可回顾标准制定的过程,始终很神秘。2009年,伊利、蒙牛起草三大乳业强制性国标,20多个省份乳协、20多家乳品企业汇集重庆紧急磋商对策。因为在大多数企业看来,两家大型乳企起草的内容大多偏向自己生产的常温奶,而对其他奶品设置了诸多限制。牛奶行业内部的协商尚如此困难,众多奶农、销售者、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很难在标准中体现。
行业协会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龙头企业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本该起草更高、更安全的标准,让消费者放心。可这次标准引来更多质疑,让食品安全这一本就敏感的社会神经更显脆弱。难怪人们怀疑,个别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拿标准当大棒,打击竞争对手;难怪人们愤慨,迁就企业的低国标,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权益,背离了标准的本质要求。
其实,不仅在奶业,在许多行业,拥有专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随意设置门槛,拒绝公众和其他行业人士进入,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利益博弈。
任何一项行业标准的出台,应当是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三方合作的结果,这期间,固然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的参与,但绝不能忽视消费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体验,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 文/马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