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开始施行的新《乳品安全
而在这样一轮沸反盈天的标准大战中,行业巨头与地方乳企的身影交替出现,"清理门户"行动更令巴氏奶的"围城"迎来送往,上演着一场资本与市场的不倦游戏。
"全球*差乳业标准"或致寡头垄断
"这是全球*差的乳品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自去年公布乳品新国标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发表观点,称其是遭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时至今日,他仍然在战斗。
在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原奶细菌总数允许*大值从旧版的每毫升50万个调整为200万个,是欧盟、美国10万个标准的20倍,蛋白质含量也从2.95g/100g降低到2.80g/100g.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对此表示,降低蛋白质指标是尊重目前国内的养殖现实,2007年到2008年夏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g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且黑龙江实施了8年的地方标准也是2.8g.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也称,对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主产区的调研显示,夏秋旺季散户养殖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达不到2.95g,而在细菌总数上,质量好点的也多达200万个。"约70%的奶牛养殖和70%的牛奶都出自散户,主体不能达标,所以才将国标降了下来,否则乳企生产的牛奶都要倒掉!"
但在王丁棉看来,以上两位专家提供的情况并不全面,"广州奶企近10年来一直在执行蛋白质3.0%、细菌数20万个单位以下的指标,南方大部分牛场都能做到蛋白质2.95g以上,广西、贵州、北京、上海也都能达到。"
据其介绍,南方的原奶基本都能达到50万的菌落指标,甚至大部分都能控制在20万左右,而北方仅有1/3能达标。"标准降低后,一些以经营常温奶为主的大企业可收购更多的原奶,从而有足够资源占有市场。而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的巴氏奶的优质奶源进一步减少,*终影响市场拓展,直接导致少数寡头的垄断。"
"斩首行动"令巴氏奶雪上加霜
事实上,标准之下的利益之争,在新国标实施一年之后,显得越来越清晰。那场巴氏奶与常温奶长达十年的战役也并未随着两大阵营小小的融合而消停下来。尽管那达木德们承认巴氏奶是发展方向,但仍强调以国内现在的物流、冷链和储存条件,"要推翻常温奶时机还不成熟。"
记者了解到,巴氏奶在2000年前曾一度领跑,与常温奶的市场份额为8比2,但其后这个比例却出现了乾坤大挪移,成为2比8.巴氏奶近七八年来的市场增速只有2%-3%,而常温奶、酸奶和含乳饮料增幅均超15%.在今年全国液态奶生产总量约1650万吨中,巴氏奶不过占18%-19%,只有广州和南京等地还高举大旗,前者占液态奶生产加工总量的17%,还高过常温奶的13.8%.总体而言,由于国内一直存在"北奶南运"的现象,常温奶一方面直接导致了蒙牛、伊利这样的巨头诞生,一方面又在几家巨头的推动下全面胜出。
而刚刚经历的乳业"清理门户"又令本就落败的巴氏奶雪上加霜。"可谓一轮市场上的斩首行动。"王丁棉告诉记者,重审准生证淘汰的45%乳企中,除了100多家奶粉企业和屈指可数的一两家常温奶企业,剩下的数百家都是做巴氏奶的。"例如从化的日日鲜和英德的乐乐牧业,英德20万-30万人原先一家巴氏奶企业几吨的产量便足够,现不发准生证之后,靠广州的巴氏奶输送,运费成本太高,销售网络也需重建,因此市场真空只能交给常温奶。"
记者了解到,巴氏奶在三聚氰胺之后曾由新希望打出复兴计划,但此后总策划人、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离开;全国*大的巴氏奶企业光明如今又开始强调"做强常温",目前整个阵营甚至存在倒退的担忧。但据王丁棉介绍,另一方面,常温奶阵营中也有巨头对巴氏奶小幅渗透。"蒙牛数年前就攻下了上海的酒楼推出巴氏奶,与蒙牛有血缘关系的现代牧业也已开始生产巴氏奶,在内蒙、北京和上海推出。"
毫无疑问,常温奶是一出巨头之间的资本游戏---普通产品利润率很低(多是靠高端产品和乳酸饮料赚钱,用价格战抢市场,而鉴于巴氏奶不准用奶粉还原、需要抢奶源并建设新的销售网络,各大巨头进入时显得格外小心谨慎,甚至如伊利般一直按兵不动。要想喝上一杯巴氏鲜奶或许今后会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