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之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
多种
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
本次监测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其中黄瓜和西瓜涨幅*高。
除了以上公布的食品种类之外,据CSI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显示,食糖现货价格从去年*低不到3000元/吨涨价到今年10月28日的7387元/吨,破7000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不少受成本陡增影响的企业,都在涨价或在计划涨价中。一家糖果生产商华乐福公司的内部人士称:“雅克今年以来已经连续3次涨价了,每次涨幅10%,我们也打算从下个月开始提价10%.”
此外,由于农产品涨价,不仅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的食用油出现新一轮上涨,部分地区引发消费者抢购。而随着行业龙头康师傅和古井贡酒分别调高旗下部分产品价格,相关的方便面和高端白酒行业也面临涨价压力。古井贡酒近日发布公告,决定从10月29日开始,对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系列产品的价格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具体上调幅度为5%至20%.而康师傅也已**开始涨价,占销售比例高达三成的“经典袋面系列”将涨价10%,每包的零售价从2元升至2.2元。其他系列方便面价格不变。
多种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让有的网友直接发出“现在还有不涨价的东西吗?”的抱怨。对于普通收入水平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大米、面粉、肉蛋奶、水果及蔬菜等一系列农产品的涨价,水电煤气费的变贵,已经逐渐让民众吃不消。现在食用油和面粉上涨,方便面厂商也吃不消了,暗自把每袋的面饼缩水了5到10克,价格上保持不变。
回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价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次是从2003年1月
分析人士指出,从影响这3次物价波动的原因来看,均是由于
专家称CPI警戒线应上调
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谁是物价上涨的“元凶”?美元似乎难逃干系。作为全球主要定价货币,美元贬值引起原材料、石油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有可能引发全球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今年下半年,由于美元贬值,已经引起全球小麦、玉米和棉花等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有些品种的价格涨幅甚至已超过50%.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共同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均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央行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就现在的形势看,中国2010年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价格变动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市场资金的过分充裕所导致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不少分析人士建议针对此进行通货膨胀的避险和保值。
实际上,自从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之后,关于国内通货膨胀的担忧就一直存在。年初时,有专家用当时来自国家统计局不足3%的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的数字安慰民众,称不必过分担心通货膨胀。但到了5月,CPI增幅就超越了国际警戒线3%,而到了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3.6%,创下了23个月以来的新高。有人预计,10月CPI增幅将会进一步提高。但此时,也有专家站出来说,3%的警戒标准已不适用,应改为4.5%.
对于这样的表述,有些人并不认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近日就表示,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若控制不当,会导致更高更快的物价上涨。中国CPI达到3%以上已经很高,不应提高通胀目标。
中国自从进入2004年以后,经济就逐渐由通货紧缩转向了通货膨胀。眼前的通胀压力虽然主要由国际原材料上涨所引发,但是近几年,物价水平事实上是在一路上涨的,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作用。有人或许会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所有的财政调控政策都有滞后的特点。无论专家如何评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发多了,美国在印美钞,中国政府也投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一直在超额完成计划。这么多的钱涌入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机构预测CPI会再创新高
从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到,为了保障经济的正常发展,短期内仍然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或许已经如期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后的隐患之中。据分析,中国的公共债务将随着前阵子信贷的增长而急剧增加,给未来留下隐患,这也必将推高通胀压力。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美元的持续贬值,汇率压力,这些都让2011年的前景变得更加艰难。
近日就有16家机构对宏观经济进行的预测显示,11月份CPI将达3.7%,比9月份CPI实际值高出0.1个百分点,通胀压力依然严峻;而11月份PPI可能反弹,机构预测为4.4%.
《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员仝冰的预测更为大胆,他预测CPI在10月份可能破4%,11月份仍将维持4.2%-4.3%的水平。仝冰指出,食品价格全面上涨是CPI继续冲高的主要原因,而短期内蔬菜价格是根本助推因素。相对于粮食和肉,蔬菜不易储存,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其价格受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在中长期,蔬菜会有一个上扬过程。
之前几个月,市场普遍预计CPI将在三季度见顶,但随着9月份CPI继续创出新高,机构们也逐渐调整了预测。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副总经理指出,虽然基数原因已经减弱,但*近由食品推动的新涨价因素将会持续到明年一季度,CPI近几个月都会维持在3.5%以上的高位。石磊预计11月CPI将达3.9%,四季度GDP环比增长会有所回升,也会对通胀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10月28日在“兰格钢铁市场论坛”上表示,从未来的趋势看,物价上涨不会到今年年底就告一段落。尽管今年可以实现年初CPI控制在3%的目标,但明、后年物价上涨压力仍很大。范剑平说,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我国物价总水平前三季度上涨了2.9%,美国、欧洲、日本的物价水平也都很低,由于大家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明年、后年,物价上涨压力会非常大。
今年8月份,CPI就达到了3.5%,是危机见底以来22个月的新高,在近20年里,CPI在上冲到3.5%以后,没有一次能够在3.5%的水平停下来或者落下来。专家表示,如果10月份的CPI同比涨幅达到4%或者更高,不仅意味着年内物价水平再次创出新高,也意味着央行很可能再一次加息。甚至有业内专家认为,未来5年输入型通胀及成本推动型通胀叠加的压力不可忽视。令人担忧的是,或许物价上涨才刚刚开始。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对此,机构有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宏观调控要求和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安排好下一阶段贷款投放的进度和节奏。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在建重点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对违规和异常资金的监测和管理。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此外,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见习记者 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