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再三,食用油价格终于上涨20%左右;不经意间,大米已全面跨入“2元时代”;几经攀升,糖价屡创新高,和糖相关的商品几乎无一“幸免”统统列入涨价的范畴;棉花屡创新高,各类棉衣趁势坐地起价……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涨势凶猛,同时还衍生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网络热词,
退回几年前,“CPI”这个单词对多数市民来说还很陌生。但近几年,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人们感到钱袋子越来越瘪,这才开始关注“CPI”.特别是今年以来,CPI指数一路飘红,到9月份已经达到同比上涨3.6%的水平。“除了工资不涨啥都涨”这句话成了不少市民的口头禅,市民已经深切感受到CPI指数上涨带给生活的压力。民以食为天。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和
天天抢“特价”仍月光
时间就是金钱。活到80岁,家住四方区平安路的高大爷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记者翻开高大爷的日程安排表看到的都是乐购、利群、大润发、家乐福这些超市的名字,有时**安排两三个超市。“各家超市为了吸引客源,每天都会推出一些特价商品。我先通过促销单页搜集到这些特价商品信息,然后归拢一下,有针对性地去买。”高大爷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购物经验,他表示,就近期而言,超市里搞特价的鸡蛋3.7元/斤,而不搞特价是4.2元/斤;一袋10斤重的面粉,特价能比平时便宜一两块钱;特价猪肉一斤能省一块多;特价面包只有原价的一半……当然,买这些特价商品需要付出一点代价。例如,特价的鸡蛋、猪肉、白菜得排长队。“这就显出我们老人的优势了,反正闲工夫多,所以才能拿来当‘金钱’用,有时买5斤鸡蛋得排个把钟头,不过至少能省下两块多钱。”高大爷还告诉记者,一些生鲜、蔬菜和面包通常都是晚上的折扣多,所以分批、分时采购是他惯用的购物方式。
“这么折腾还是攒不下钱。”高大爷没想到,自己到了这个岁数还和“月光族”扯上了关系。作为企业退休职工,老伴又没有工作,原本每月不到1500元的退休金就让高大爷老两口的生活挺局促,但按照平均每天35元的开销,一般到月底仅能剩下三百多元,但现在赶上物价上涨,直接没了剩余。“今年花生油价格涨20%,大米、面粉不知道悄悄涨了几次,一斤白糖都涨了一块多钱,还有蔬菜比往年都高出1块钱/斤……平均下来,一个月多花个三百多太正常了。”高大爷这样说。
三口之家每月多花五百
“以前我们一家三口花在吃上面的钱,一个月1500元足够,现在2000元都打不住。”家住市南区沂水路的刘女士和丈夫都是本市的普通工薪族,儿子正在上高中,家庭月收入不到5000元,日子也不算宽裕,所以刘女士平时在日常消费上都得精打细算。
刘女士给记者列了她家一顿晚餐的“造价”:一盘炒蒜薹,光蒜薹就得花6元,配上1块钱的猪肉;一盘素炒西兰花5块钱;一盘炸小扁口鱼10块;一大碗西红柿蛋汤原料费得3块;3个大馒头3块钱。另外,还得算上煤气费、花生油钱、葱姜蒜等辅料的钱,一顿晚饭下来就得30多块钱。“这都是比较正常的菜谱,有时还得给孩子炖点排骨、牛肉以及活虾等海鲜来改善伙食,一顿饭的造价直奔50元。”刘女士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她表示,现在揣着100块钱去市场,买不了两天的伙食就所剩无几了,“各种蔬菜的价格比去年大涨自是不必说,其他的也没闲着。海鲜价格涨得多猛,去年十几块钱就能买斤质量还不错的螃蟹,今年至少得二三十元;鸡蛋从去年3.2元/斤飙升到4.5元/斤,近期回落到3.7元/斤左右;去年2块钱还能买到质量不错的大米,今年*差的都得2块钱一斤,好点的都奔3块了;一袋鲜牛奶都快2元/袋了,年初还1.6元/袋呢……总之,现在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不涨价的,为了压缩生活成本,真不敢再多消费其他了。”
女白领缩减零食开支
即使不是居家主妇,也同样感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在香港中路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吴女士是标准的白领阶层,原本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过得相当滋润,不过,近期物价疯涨也让她不怎么舒坦了。“我平时*离不开吃零食和水果,但今年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涨了不少,我的开销更大了,攒钱更不用想了。”吴女士说,她*爱的糖炒栗子去年是10元/斤,一买就是一斤,一周能买四五次;今年都涨到15元/斤以上,每次改买10元钱的,一周坚持买个三四次。还有水果,好一点的冬枣15元/斤,去年这个价格能买两斤;一斤红富士苹果要5元/斤以上,也比去年翻了一番,买一个大苹果得2块钱;今年葡萄*低5元一斤,买10块钱的一晚上就吃没了,而放去年起码能吃两顿;还有酸奶,不是悄悄地瘦身5克,就是直接涨价或是间接减少促销活动……
“就我说的这些食品,涨幅全都在50%以上,我要是照去年的消费量,现在一个月下来得多花四五百。关键是除了吃的,别的物价也在涨,所以为了节省开支,我把水果、零食的开销都缩了,比如**俩苹果改成了一个苹果,酸奶和鲜奶不同**喝等等,希望年底能省下和去年差不多的钱吧!”吴女士这样表示。
饭店成本涨 毛利降15%
今年以来,以农产品为首的各类食品价格疯涨,也给餐饮店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成本多花500元
徐女士是杭州路上一家排骨米饭店的老板,物价的波动她早有感触。10月24日中午11时许,记者在徐女士的店里看到,尽管墙上的价目表没有改动,但“打包只带一份米饭”的提示紧紧贴在价目表下方,米饭也摆进了后厨。“现在成本这么高,能省就省点吧!”徐女
士叹了口气说,像她这样的小店,地角也一般,所以平时就靠实惠拉“回头客”,价格定得比较低,所以对成本上涨非常敏感。排骨米饭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排骨、米饭、菜、人工、店租金上。*近一个多月以来,店内所需的排骨已经从110多元/箱涨到了155元/箱,**煮10箱,就要多花450元的排骨成本;今年大米的价格也涨了不少,原本去粮库提一袋50斤的大米才100元,现在130元,**就得煮一袋大米,多花30块;排骨米饭中所需的土豆、白菜等蔬菜,价格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左右。“现在**光原料成本起码涨500块!”徐女士说,店里排骨米饭一份*低才卖11元,500块钱的成本上涨相当于白白损失了45份。
快餐店馒头“缩水”
“我说现在这种经营几乎不赚钱你肯定不信,但事实就是这样。”于先生在兴隆路上经营着一家中型快餐店,他指着墙面上一张价目表告诉记者,虽然上面红烧排骨、红烧鲶鱼等几种肉菜的价格每份上调了一至两元,却仍然不能抵消上涨的成本;售价0.5元/个的馒头更是“尴尬”,涨两毛钱顾客觉得不得劲,不涨又受不了面粉成本的高企,*终于先生选择将馒头由4两缩到3两,变相提提价。“一包50斤的面粉,批发价涨了八九块钱,每个馒头缩一两,也只是抵消上涨的成本。”于先生说。
于先生还解释说,再拿一份土豆丝为例,去年批发土豆0.6元/斤,今年1.2元/斤,一份土豆丝连原料带人工费的成本已经在2.4元左右,售价无奈从2元涨到3元,但如果摊上房租等费用,这个价格基本上还是不赚钱。于先生称,现在毛利润**不超过30%。
今年毛利已降15%
大米涨价,米线店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其实影响我们的远不止米线这一样成本。”和兴路上一家米线店的高女士谈到近期的物价就直摇头。米线店需要用到米线、叶菜、食用油、鹌鹑蛋以及白糖等作料,而这些原料,今年以来几乎涨了个遍。就*近2个月,一斤米线涨了0.2元,店里**需要近200斤米线,一个月下来成本增加1200元;大豆色拉油一桶涨了20多元,而店里一个月要用10桶左右,成本增加200多元;今年菠菜、油菜甚至豆芽的价格都比去年翻了一番;鹌鹑蛋也从去年4块多钱一斤涨到现在6块钱一斤……就这些算下来,一个月的成本增加近2000块钱。
“你看这条街上有多少快餐店,大家都在观望谁熬不住先提价,谁先提谁就失去了客户。”高女士不断地表示,尽管各项成本都在上涨,但不到万不得已,终端价格不敢随便调,“只能先压缩一下自己的毛利润,反正今年已经降了15%,剩下的仅够维持正常开支,如果物价继续上涨,就只能上调米线价格了。”
高物价催生“省钱族” 应对有招
昨日,记者走访超市、市场发现,不少市民认为,与其坐着为“涨价潮”发愁,倒不如行动起来应对物品涨价,如货比三家、搜特价商品、趁低囤积易存放的食品和日用品等。高物价时代正催生着各种各样的“省钱族”……
打时间差型:无论超市还是农贸市场,晚间的生鲜、面包等食品急着出售,所以价格会比白天便宜20%至50%,一些第二天才需要食用的可以在晚上七八点后采购。
货比三家型: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不同超市每天都会有特价商品,越全面地搜罗打折促销信息就有机会买到同质又*便宜的产品。
囤货型:花生油、面粉、大米、方便面……这些都是每天必须食用却又在冬天容易存储的食品,如果家里有地方就多存上点,这样涨价也不怕。
网购型:无论怎么比较,实体店有租金,其销售的产品价格肯定要高过虚拟店铺——网店。所以,在能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些运输方便的小食品可以选择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