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选购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应认准标有“QS”标志及编号的产品,否则将面临5万元至20万元的高额处罚。
两大因素造成包装不合格
原材料、添加剂滥用。正规企业在选材和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上都很好。但一些小企业纯粹为降低成本,追求经济利益,人为降低原材料等级,生产中也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使用违规工业级原材料、助剂和添加剂以至回收再生材料加工生产,致使产品卫生理化指标如蒸发残渣、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严重地危害人体健康。
产品标准混乱。如生产一次性非发泡塑料餐饮具的企业执行的GB9688—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是卫生标准,并不含产品的使用性能指标,因而无法进行全面检测,不能对产品质量做出整体评价。如果引用GB18006.1—1999《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但产品不属于可降解,也不能照搬执行。
市场准入堵住质量漏洞
8月底,国家质检总局将对列入准入范围的产品进行无证查处。获证企业可以正常生产;获证前的企业必须在产品上标明“试制品”,并送指定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才可出厂销售;尚未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不得生产,经营者不得经营,食品生产企业不得使用其产品。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处5万元至2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包装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包装行业的总体水平,而且将直接堵住食品包装质量的漏洞。
QS强制生产许可的实施,将会使食品包装企业重新洗牌,大企业由于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过关容易获得QS许可证;小企业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很难获得QS许可证,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
银联信分析:
“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福寿螺致病事件”、“奶粉事件”…去年以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老百姓对餐桌安全深感忧心。
近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固然与市场监管不力有关,但各类食品标准不一、标准滞后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这直接导致企业无所适从、执法监管陷入尴尬,*终影响的是消费者。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协调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修正滞后的标准,以保障餐桌安全。
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容器等产品由于与食品直接接触,对食品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06年7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启动了针对39种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并于12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质检总局将于2007年8月底开始,对列入市场准入范围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进行无证查处。
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后一道工序,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合格食品包装造成的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重大。一些正规企业采用的是进口或国内大型原料生产厂生产的原材料,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原材料标准要求,但是一些小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人为地降低原材料的等级,在生产中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使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原材料、助剂和添加剂,甚至使用工业级原料、回收再生材料加工生产,造成产品的卫生指标中的蒸发残渣、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等现象发生,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2006年,我国现有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3700多家, 其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就有110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近1/3。很多小企业设备简陋,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手段;原材料进厂不验收,产品出厂不检验;无标生产现象比较普遍;产品合格率低,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相关企业不具备起码的质量保证能力和条件。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后,无力生产合格产品的小企业、小作坊将被阻挡在市场之外,因此银联信分析师建议,银行减少对食品包装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