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食品市场,真算得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波又一波的食品质量问题,弄得人有些晕头转向。北京近日就教起了市民如何识别食用油的质量,让即将过节的我们不敢放心。
面对近况堪忧的食品市场,仅仅依靠公众的肉眼“目测”,或者灌输一些应急的百科知识,“安全感”是无从谈起的:一个依靠个人自救的市场,显然在集体安全上有严重缺陷。一个企图依
靠个人能力去“对抗”市场的社会,我们只能说好像又回到了丛林时代,套用狄慈根的话说:“一个人即使博学多闻,也必然在某个问题上是可怜的外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
所以,我们得依靠制度的保护,得依靠公共管理者设计出更加精良的制度,并且贯以可行的措施。1月1日,有31项新法规开始实施,其中,有关
平时,我们一谈到食品安全保护,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让公共管理者提高职业责任心,加强日常管理和打击上。管理者毕竟是人,有着各种人性的弱点:工作累了想偷懒、连轴转时要打盹,甚至可能“吃人家的嘴软”,出现腐败现象。那种“平时上门抽查、过节清理整顿”的传统管理模式,其实是“人”对“人”甚至“人”对“制度”的。管理者依靠的是人海战术,与擅长打游击战的“黑食品”企业对耗,有时候,在日趋“完善”的造假制度面前,管理者的“人治”更显得效率低下。而以制度对人,以制度对造假体系,以制度理性来替代人的感性,细算下来,才能真正降低打击不合格食品的成本。
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面前,人们*大的制胜法宝不是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责任,也不是个人的智慧,而是建设科学而可行的制度,这是真正让人放心的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