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在常州举行的“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技术”主题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化纤产量已居全球首位,产品覆盖面及应用范围也为全球*广。但同时存在化纤产业生产效率增速低于制造成本增速,通用纤维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同质化现象严重,化学纤维对石化资源依赖性,化纤回收利用率不足、造成固废物污染,化纤制造核心竞争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化纤产量达4920吨,但纤维利润率普遍较低,尤其涤纶行业利润率不足3%;涤纶长丝开工率约为78%,短纤维开工率约为74%,锦纶的开工率更是低于70%;消耗石化资源的化学纤维超过75%,化纤行业对石化资源依存度达到65%;每年国内纺织服装的废弃物达100多万吨,闲旧服装保有量约在2800万吨,回收利用率不足10%。 那么,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化纤产业又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高成本时代到来,国内企业面临着“生死”挑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心亚认为,我国化纤产业能够得到高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过去成本优势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下游生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以往的成本优势已基本丧失,一些企业又忽视科研投入、开发差别化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导致化纤生产规模不断扩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可以说,国内企业正面临着“生死”挑战。 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的话来说,“从国际化纤产业发展来看,我国尽管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拥有**的设备和技术,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但是,行业整体仍处于中低水平,高新技术纤维、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仍偏低,大部分高新技术纤维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亟待进一步突破,仍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技术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涤纶是世界产量*大,应用*广泛的合成纤维品种,占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6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涤纶短纤维的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涤纶系列产品产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并正沿着产品差别化方向发展。因此,面对这个巨大市场,加快开发差别化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整个化纤工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事实上,我国化纤产业已是“身胖体弱”。这里面既存在政府布局与行业组织缺乏正确导向的问题,又有涤纶纤维生产企业忽视对发展方向的研究,不注重科技人才、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缺乏投入等,错失了发展的机遇。近年来,一些缺乏足够实力的中小企业,更是步入发展困境。可以说,发展至今,我国也仅仅是世界涤纶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还没有成为国际重要的创新基地。 吸取经验与教训抓住高性能纤维发展“黄金期” 今后,纤维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化纤产业虽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研究,生产企业也正在调整发展方向,但整体制造竞争力仍存在明显不足,正面临着新一轮挑战。该如何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较大差距,提升我国化纤行业国际竞争力? 蒋心亚提出,当前,化纤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通用纤维(常规品种)产能增长过快,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加快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要针对化纤行业中低端产品出口多而中高端产品进口多的现状,加快实施纤维新材料重点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品牌培育工程等,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重点研发化纤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制备技术、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生物基纺织材料关键技术、纺织材料高效生态染整技术与应用等,方才能够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关键科研与应用成果。 蒋士成院士指出,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上,要注重特性的多功能差化纤维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拓展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高性能纤维,要大力发展聚苯硫醚纤维和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产品,拓展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生物基化学纤维,要重点发展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物基合成纤维、海洋生物基纤维,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 专家们建议,我国化纤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吸取通用纤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紧盯国际化纤发展的新方向,抓住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速产业转型,鼓励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加快装备技术改造,加速通用纤维向差别化发展,以及重点发展高性能化学纤维,助推生产企业走出“瓶颈期”。同时,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国际交流合作,重点开展纺织服装废弃物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低碳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化纤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