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2017年上半年纺织行业成绩可圈可点 2017年上半年,面对综合成本较高、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的内外环境,纺织行业仍坚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品”战略的有效实施,在国家宏观稳步向好、中观动力充足的助推下,纺织行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质效领跑”的特征。 1.生产:主要指标平稳小增 2017年上半年,纺织行业主要生产指标呈平稳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纱、布和服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8%、5.1%、4.5%和1.9%,保持平稳小幅增长。2017年1~6月,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较2016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自2017年以来显现回稳向好迹象。 2.投资:投资规模稳步增长 投资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额为6152 0173 3840.1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自2017年以来呈逐步回升态势。区域布局调整继续推进,东、中、西部地区1~6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同比增长7.9%、11%和9.8%,除中部地区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扩大8.8个百分点,回升至2位数的增长水平外,东部和西部地区投资额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放缓1.2和21.6个百分点。新疆随着基数的扩大,1~6月实现投资额同比增长49.3%,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对西部投资增量贡献度已达150%。 3.出口:非洲市场追平日本 2017年以来,纺织行业出口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根据中国海关快报数据,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124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自3月起结束了连续22个月以来的持续负增长态势。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53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7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从出口的主要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占比达67%,较上年同期扩大1.8个百分点,内生动力更趋强劲。纺织行业出口回稳向好的协调性得到提升。 从市场结构上看,美、日、欧传统市场竞争激烈。1~5月我国在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分别同比下降0.9、1和0.5个百分点。同期越南在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同比提高0.8、1和0.2个百分点,孟加拉在欧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在日、欧市场份额均有提升。发达国家纺织业加速回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东南亚新兴国家加速纺织产业布局、比较成本优势显著,对我国纺织行业保持稳定出口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一带一路”、非洲新兴市场亮点闪现。2017年上半年,纺织行业累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429.1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6%,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对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57.9亿美元,占比达13.5%,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市场;对俄罗斯纺织品服装出口额37.9亿美元,占比为8.8%,仅次于越南。1~6月,我国对非洲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达94.2亿美元,同比增长4.1%,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7.4%,与对日本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大致相当。 4.内需:需求回暖消费改善 2017年上半年,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表现,需求回暖带动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支出扩大,继续支撑居民纺织品服装消费进一步改善。1~6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3%,较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增速有所加快,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8%,较上年同期加快3.9个百分点,较1季度加快5.2个百分点,实现了自2016年以来的*高增速。 5.质效:主业、利润增速领跑 运行质量稳中趋好,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长较快,成为全行业主要运行指标的“领跑者”。2017年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609.2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80.3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1%,与上年同期持平;产成品周转率为21.82次/年,较上年同期加快5.4%;总资产周转率为1.61次/年,较上年同期加快2.7%;三费比例为6%,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6.未来:全年目标基础扎实 2017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均将我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7%,肯定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积*前景。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仍在继续,我国经济再平衡进程稳步推进,消费、进出口、服务业的稳定扩张及民间投资的企稳回升,均将带动居民消费信心持续改善、内外市场需求温和增长。但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出口竞争力仍然面临较大的考验;纺织原料保障有待加强、综合成本较高,行业自身加快转型升级的愿望仍然迫切,保持平稳向好的运行压力仍然存在。纺织行业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下,紧密围绕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和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把握并**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特征,贯彻落实“三品”战略,加快推进品牌建设,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力争在棉价大体平稳的情况下,全年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保持小幅回升,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平稳增长,出口继续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实现全年发展预期目标。(以上内容来自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 企业实例:纺织企业用“三个努力”扛住“三大压力” 2017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整体呈现回稳向好的局面,行业企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开始了由大到强的转变。现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普遍面临三大压力:成本压力、环保压力和原材料压力。部分企业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正在通过几方面的努力破解难题。 1.产品研发平衡成本压力 当前,我国纺织业正面临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升级带来的机会;供给侧转型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市场空间。改变陈旧的产品研发模式,加强产品开发的**性,调节产品结构是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正在走的路。 山东 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民表示,华纺一直是以市场为出发点,生产适合市场的产品,不仅注重产品品质,更是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而且产品全部都是自主设计。王力民认为,成本、原材料和环保压力是所有纺织服装共同要面临的问题,华纺做优质产品,优质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据王力民介绍,2017年以来,华纺继续深化转型升级,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整体经营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在订单饱满、生产运行和产品质量稳定基础上,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2.智能化设备缓解人力紧张 近年来,人工成本上涨让纺织企业感到经营压力,许多纺织企业开始寻找降低人工成本的方法。智能化设备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选择。 据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羽绒服“智能车间”,大量采用先进、成熟的自动化智能设备代替原有的人工操作,缓解了现阶段人力资源的紧张程度,为员工节省大量操作时间,简化工序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公司通过引进自动模板机、自动充绒机、自动吊挂线、自动单件流水槽、智能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实现目视化管理,现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显示器上的信息对瓶颈工序进行及时调整,有效进行品质管控;同时,通过对流水线产能进行实时产能监控,对生产进度较慢的工序加以关注,及时进行资源的有效调配;自动充绒机通过电子化监控使得充绒数量更加量化、更加精确,提高了羽绒的利用率,减少原料在生产过程损耗与散落,一定程度上减少羽绒外泄,实现绿色生产。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江苏双山集团近年来投入500万元,购进纺纱异性纤维检测机,每台车每天检测约6吨棉花,节约用工25人,并且保证异纤剔除率,每年可以节约支出400万元,节约用工近200人。 近年来, 3.加大技术改造减少能耗 中央环保督察一轮接着一轮,范围覆盖全国各地,根据环保部的规划,不久前,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也陆续开展。除此之外,各地环保局也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整顿力度。7月14日,工信部发布《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其目的是要促进印染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文件从布局、能源消耗、工艺与装备的改进、环境保护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对印染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业内不少大企业认为这提高了行业的运作标准,但是也确实有助于帮助行业进入良性发展周期。 对于日益趋严的环保要求,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早在1995年,鲁泰就投资百万元用于生产污水的处理,多年来,鲁泰一直以绿色纺织建设为己任,坚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这些年企业逐步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慢慢开始享受节能减排带来的成果。在生产环节,鲁泰通过深色染色水分流控制、高浓度PVA水单独收集处理,减轻后续污水站的负担,同时实现特殊物料回收再用,其中液氨回用率为98%以上。此外,还引进德国企业的多效蒸发液碱回收设备,浓缩弱碱液后继续用于丝光整理,回用率达80%以上,每年可回收淡碱16万吨,年节约成本2280万元。不少企业采用技术改造的方式提高设备效率,减少能耗。 据丹阳的一家印染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为节约能源,将条染高温高压染缸改装为大容量染缸,在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原来只可以染100公斤的毛条染缸现在可以染200公斤。条染过后剩余的高温工艺水具有很高的热能,可以及时回收再加以利用。为此,公司又投资10万元在条染设备中安装热能回收装置,使原来的水温提高10℃左右,对高温工艺水等余热资源进行回用。(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