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1关于棉花配额分配的建议
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近两年外贸出口型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做棉织品类出口的企业。前期,欧美的一些品牌,特别是美国品牌公司要求签署不用新疆棉的承诺书。近一年来欧美品牌公司不断要求下单的面料和服装交货时附原料的原产地证书、BCI证书、非新疆棉的有机棉证书。近期,一些美国品牌甚至提出不得使用中国棉花的要求。*近美国某品牌公司聘请了第三方公司对国内某几个企业所使用的原料、生产的在制品、成品、已发到海外的成品(含棉花、纱、在制品面料、成布、服装)都进行了取样,封样,送检。整个过程全程摄像,都是第三方人员亲自操作,过程非常严格。如果在他们下单的品种中查出有非进口棉,企业将面临退货和天价索赔。
虽然现在企业都在在积*做双循环市场,但纺织本身是供大于求的行业,还是要做一部分外销的,否则纺织企业将深度洗牌,到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失业,引起社会问题。以牛仔行业为例,国内面料产能的1/3就足够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因此,面料和服装出口就成为必然选择。但基于美国等品牌的政治打压,出口面临*大的压力。现在的竞争都是全球竞争,这样就把市场拱手让给东南亚和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家。纺织一直也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果受限出口减少,创汇也相应降低。
牛仔面料都是以粗支为主,用棉量较大。如果用进口纱,将为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创造就业机会。用进口棉,受配额限制。现在的配额政策以5万锭做申领门槛,一般5万锭的工厂大部分以中高支为主。加贸配额本来用于鼓励出口,很多纺厂自己及下游客户没有出口,加贸配额没有用。鉴于此情况,建议对这种用棉量高但又不满5万锭、主要以出口型为主的企业可以申领配额,配额的发放可以以海关的上年度实际出口用棉量作为折算依据。
建议2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的建议
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52 0173 3840所左右,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工人中占比约2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要向制造强国发展,就要加快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高技能技术工人缺乏尤为严重,影响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花了不少精力,特别是国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拿出1000亿元,2019年至2021年将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壮大,但是教学方式还跟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实践证明,技艺、技术性的知识技能只能通过学徒制学习,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得到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很多技能,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很多知识技能只能在工作过程中学到。在校不可能学到较全面的技术,虽然在校期间也有到企业实习的时间,但是基本是做些基础性工作;即便毕业参加工作,从毕业到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也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在此过程中如果缺少师傅指导关键点,光靠自己摸索,成长道路是非常艰难坎坷的。目前企业技工培养困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更多文化知识。家长希望学生多接受学校教育,而非到企业实习。还有学生和家长担心,过多的实习可能会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二是在校学生的培养和企业所需脱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弱,工作经验不足。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职职工平时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劳动重复性高,加上企业主担心其核心技术外流和培养的人才流失,化精力培训新员工的积*性不高。
因此,从企业和学校自发探索到国家层面的试点,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培养模式的企业现代学徒制开展势在必行。然而在实践中,除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及统一培养标准外,还需部委间通力合作才能将其落到实处。为此建议:
1、建设相应的企业职工培训平台。依托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发挥各地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的作用,组织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在职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广泛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并从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深入推进终身教育培训,引导企业结合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进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根据技能人才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提出学历提升、能力提升的“培训菜单”。
2、开发贴合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一是根据不同技能水平及企业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按照制定不同阶段的技能培训课程,结合技能等级评定和考核办法推动落实。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积*承担技术工人素质提升的教育培训,加大校企融合力度,采取互联网+远程培训、弹性学分制培训、线上培训线下实训、开发职业培训包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按“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培训和学历提升。二是加快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落地工作,让技术工人“有证可考”。赋权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支持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自主开发技能人才评定,对没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经报批可自主开发评价标准。获得企业发放的职业技能相关证书的人才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享受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
3、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建议:一,是从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保障关键岗位特殊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社会普遍不愿意从事同时市场紧缺的部分行业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二,是各地有关部门要依法切实履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落实的督查职责,建立常态化的企教经费的督查机制,确保全国上万亿元的企教经费落到实处。将企业设置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技能人才技术等级补贴等技能薪酬机制建立情况,纳入各地企业评优评星的重要依据之一。引导企业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建立**工、技师、**技师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工程师同等待遇制度。三,是尽快落实“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级工班、**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参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在参加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以及确定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相关待遇”。有关部门除了要制定政策,更要加强政策落地的督促督导,确保政策不落空。
4、发挥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的作用。把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大师工作室,变成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头羊,带动行业内技术工人队伍整体技能的提升。建议:一是出台资助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技能大师、劳模、工匠工作室领办人等优秀技术工人,到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基层社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进行技能传承、教育培训。推动重点企业的高管高工、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能手进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产业教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5、建立全国统一的培养学徒制标准。建议:一是研究统筹人社部针对企业职工开展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和教育部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发挥各自模式的特色,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壮大培养规模。二是加快弥补“一老一新”产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短板。工美手工艺等传统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依托行业协会、产业集团根据技能岗位实际,量身定做实施专项“青年工匠培训计划”,落实相应技能培训补贴,以解决“一老一新”行业青年工匠、技工的培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