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成衣一体成型!这家佛企研发成果打破国外垄断

百检网 2021-12-07

 告别纺纱、织造、裁剪、打版等繁琐的传统制衣步骤,实现从纱线到成衣一次成型,这一重要技术突破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邓中民团队的“基于全成型经编技术的医用产品研发与装备控制”项目。

“项目主要开发的是针织导纱针关键技术,其重要性相当于手机芯片。”邓中民介绍,研究成果成功打破德国等国的长期技术封锁,成品设备已在国内外多个企业实地应用,未来可用于人造血管、人造韧带的织造。

去年底,邓中民团队获评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在佛山高新区的支持下,我们将尽快实现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说。

开发针织行业的“手机芯片”

近年来,全成型编制技术在针织行业掀起了新一轮技术热潮,逐步颠覆着传统制衣模式。

传统服装生产主要包含纺纱、织布、印染、成衣四大步骤。一般来说,传统成衣采用横编机织出衣片,再用缝盘机缝接成型。裁剪后的衣片和编织后的衣片必须经过缝接,才能变为一件成衣。由于缝纫环节必须手工作业,因此车缝工人的技术成熟度直接影响成衣品质。不仅如此,衣片之间的缝边也限制了服装伸缩性性能。

全成型技术的诞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邓中民介绍称,全成型服装是利用机器编织,省去了织造裁剪打版等中间环节,直接从纱线织成成衣,一次成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织可穿、织可用。

“然而,这类全成型结构在一般经编机没有办法实现,关键原因在于织针不匹配。”他解释道,织针就像手机中的芯片,是核心部件。过去,织针大多从德国进口,其运动曲线不好,织造时纱线张力过大,无法织造天然纤维。

为打破这一技术垄断,邓中民及其团队花费了八年时间进行研发探索,成功开发出一款贾卡织针。“过去的织针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下移动,而我们开发的织针能够进行二维空间自由移动,柔性化的运动轨迹能有效解决张力过大的问题。”邓中民表示,织针这一核心技术的突破,使得全成型编织蚕丝等高档纤维成为可能,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市场空间。

邓中民团队获评佛山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创业团队。图为邓中民在观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助纺织技术“出圈”医疗业

除了织针,邓中民团队的“基于全成型经编技术的医用产品研发与装备控制”项目技术还包括结构变形分析建模,即建立导纱针二维空间自由移动轨迹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建立经编线圈针法与设备通讯协议,以及经编全成型产品工艺及产品研发。

该项研究成果于2018年投入小试,2019年开始应用于实际生产,为服装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邓中民介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传统服装工厂采用机器流水化、批量化作业,无法实现低成本个性化生产。“我们的设备可助力工厂实现个性化生产,做到 ‘一次生产一件衣服’。”他解释道,新技术的生产成本与传统方式持平,但生产效率可提升约50%。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凸显了全成型经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当前,医护人员穿戴的防护服,采用的是传统服装生产方式,衣片之间存在线缝,病毒有可能从缝隙中渗入。而全成型经编技术制成的防护服是一体成型,不存在线缝,就可以杜绝病毒渗入的风险。

不仅如此,邓中民团队研发的技术适用于人造纤维等特种纤维,在医用支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纺织产品有广阔应用空间,获得了湖北省201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利用该项技术生产的设备与产品,已在广东、江苏、印度、土耳其等地区的企业进行了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去年12月,我们在佛山成立了公司,属于初创企业。”在邓中民看来,佛山是针织行业的前沿阵地,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与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佛山高新区的帮助下,我们希望能尽快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说。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