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桐昆集团,厂里的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正在拉货。
企业负责人表示,近期涤纶长丝热销,仓库里的库存处于历史*低水平,仅够销售5天。而且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价格涨幅超过13.5%。即使这样,依然供不应求。
每吨含税价格
7月19日10152 0173 3840元
8月17日11558元
前来工厂拉货的司机说平均3天就要来拉一次货,要货的工厂多,拉的货量也比原来多。
价格涨、销量高,“丝”利润反降
虽然生产的产品量价齐升,但利润却大幅下降。
企业负责人分析原因:主要原料价格涨幅大
7月19日6015元/吨
8月17日8300元/吨
上涨2285元,涨幅近40%
新凤鸣的董秘杨剑飞曾表示,涤纶长丝的提价并非是随意的、不合理的提价,而是在成本上涨基础上的正常提价。
桐昆股份董秘周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今年涤纶长丝的需求非常旺盛,桐昆是全年365天不休息生产的,产能利用率是****,产销量从去年的79%也上升到****。“具体到涨价幅度,我们也是充分考虑到下游的承受度,毕竟我们有很多忠诚的老客户,为此我们牺牲了800多元的上涨空间。”周军表示。
方正证券基础化工首席分析师李永磊表示,到今年PTA新增产能就完全没有了,受下游各种服装销售平台的影响,需求量快速增长,而供给端没有增加,因此PTA整体行情变好。
业内人士分析,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PTA原料PX的进口价格上涨导致PTA价格走高。
中国化纤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曾表示,国际原油价格重心逐步抬升,7月3日,美油一度上破75美元大关,创2014年11月以来新高;亚洲PX价格从6月22日927.67~946.67美元/吨,涨至8月3日1080.67~1099.67美元/吨,PX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在人民币贬值情况下,其进口成本大幅攀升,推动国内PTA价格快速上涨;聚合第二大原料、乙二醇进口依赖度比较高,人民币持续贬值,这也意味着进口成本不断攀升。
下游企业还吃得消吗?
PTA属于“原油-燃料油、石脑油-芳烃-PTA-聚酯-纺丝-纺织、服装”链条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环节。PTA价格上涨,下游企业还吃得消吗?
微信公号曾在8月9日刊登《热点|经编企业停产、涤纶长丝上市公司股价先跌后涨,背后到底有何原因?》,文中显示,8月4日,桐乡经编商会对外发布停产倡议书,宣布因为上游化纤原料丝大幅不合理涨价,经编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清完库存的原料丝后,商会所属的39家经编企业将停产放假,共同抵制化纤原料丝的大幅不合理涨价。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经编行业的需求量只占涤纶长丝产量的10%,90%的需求集中在针织、毛纺和工业丝等行业,即使全部的经编行业停产,涤纶长丝的需求量也只损失10%,很难造成涤纶长丝价格的下降。
央视报道组前往精编企业集中的浙江,走访多家企业发现,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停产,但确实有部分企业开始减产。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徐迎忠表示,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没有因为呼吁书造成企业大面积停产或者停机现象,跟这次涤纶丝涨价相关的企业有200多家,有的企业考虑停机减产。
通常,经编企业库存是7~15天,还有很多企业是拿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签订订单时涤纶长丝价格处于低点,采购时价格却涨了上去,企业利润被压缩,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亏损。
徐迎忠表示:利润空间肯定是有所冲击的,销售价、成本价有的甚至出现倒置现象。
浙江海宁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刚刚下的订单,然后买原材料,布还没织出来,可能就发现已经不赚钱了。一般做白坯布的话,每吨布可赚2000~3000元,现在的价格,1个月涨了将近2000元/吨,40%,下游没法做了。
不少经编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PTA的上涨已经让坯布企业赚不到钱,如果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下一步坯布涨价也是必然趋势。“接单会更加谨慎,原材料涨幅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坯布价格可以不变;如果超过价格范围,就会适当提价。”
在家纺产品集散地海宁许村,窗帘经销商表示上游产品涨价,下游销售压力增大,尤其是涤纶成分多的窗帘、靠枕套、泳衣、运动服装等纺织品。
坯布价格上涨了,成品也会上涨。有经销商表示,价格只是稍微涨一点,现在每米布涨了2~3元/米,批发利润很薄。还有的经销商表示,由于害怕客户跑了,并不敢轻易涨价,只能试着再扛一扛。
PTA后势看淡
8月28日收盘,PTA期货1809价格为9244元/吨,与7月19日相比上涨了55%。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轮化工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将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8月28日收盘价格,PTA1901合约价格为7924元/吨,比2018年9月交割的价格低约1000多元,9月之后,PTA价格或将回落。
方正证券基础化工首席分析师李永磊分析道:9月之前价格还会比较坚挺,库存现在也比较低,整个供需面比较好,不存在大幅暴跌的基础。至于会不会上涨?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
(本文根据央视2套经济信息联播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