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定位: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十三五”规划中,纺织工业的定位将有 所调整,含义更加丰富多元。孙瑞哲介绍,开展“十三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以来,关于在新时期如何对行业进行新的定位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 会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世情和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不会变,基于比较成本层面的国际竞争优 势正在进一步转换为产业链层面的国际化新优势。这体现了我国纺织工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新特点,面向创造供求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纺织工业要突出 体现科技和时尚融合、终端消费多元化拉动,还要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纺织“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与过 去有所调整的行业定位表述: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 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孙瑞哲继续指出,在新的定位下,行业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有三大关系需要改善。**是产业与社会的关系。产业要想发展,**要解决好产业同社会的关系问题。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 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个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另外纺织产业还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特别是在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之中,纺织产业 还肩负着吸纳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任务。第二是产业与生态的关系。目前环境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之相关的行业标准在逐步提升,相关的政策逐渐对产业 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产业忽视对生态的保护,没有改善好同生态的关系,那么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第三是产业与消费的关系。纺织服装业已经跨越了制造 产品的层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大部分是面对*终消费者,肩负着改善消费者的生活,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责任。
五大目标:明确前行方向
在全新的定位下,行业“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将有什么变化?对此,孙瑞哲指出,纺织“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体系包括行业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创 建、绿色发展等几个方面。其中,行业增长目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纤维加工总量三个指标,分别为:保持合理增长,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和世 界平均增速基本同步的水平;继续体现行业对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保出口稳就业的贡献作用,以及重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规划思路。结构调整目标包括: 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占比达到1/3;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体现产业升级的成效;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主营 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目标考虑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或大中型企业研发收入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和重点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数等 指标。品牌创建目标的设定目前并无国家宏观规划以及现有指标体系作为参考,因此计划采用既反映纺织行业品牌发展目标又能得到较广泛认同的指标,初步设定社 会责任建设及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运用作为参考目标。绿色发展目标既包括节能减排方面的约束性指标,也包括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的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指标。
发展重点:围绕五大理念展开
孙瑞哲指出,虽然编制工作仍在进行中,但纺织“十三五”工作的主旋律早已定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是指导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的主轴和灵魂,而行业发展的重点也将围绕这五点展开——
创新发展:贯穿行业始终
孙瑞哲指出,“十三五”期间,行业将在完善创新发展体系、把握创新发展关键、厚植创新发展土壤三方面发力。在完善创新发展体系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以企业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应用对接、科 研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人员培养同市场需求对接。把握创新发展关键,一是要抓住智能制造,推行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制造,加快智能纺织装备研发;分步 骤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线;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水平。二是要抓纺织材料。“十三五”期间,应以高 技术纤维、生物基纤维、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优质天然纤维为重点,加快研发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产业化瓶颈,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材料保障。加强纺织 材料与下游终端应用的联合研发,开发满足各类需求的高品质、个性化、功能性产品。三是要抓品牌建设。孙瑞哲提出,统筹创意设计、产品质量、营销渠道三大创 新能力,打造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是“十三五”期间行业的重点任务之一。此外,“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夯 实基础能力,优化教育体系,丰富人力资本实现人才“引进来、动起来、聚起来”。
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孙瑞哲提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清洁生产体系;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开发绿色纺织产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深化社会 责任内涵,扩展责任履行领域。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完善清洁生产体系,推动技术体系建设,*终实现绿色标准、绿色设计、绿色生 产、绿色管理、绿色物流、绿色营销整条产业链。在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方面,“十三五”期间,要研发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提高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水平。化纤行 业要重点发展聚酯酯化废水中有机物的提取技术,原液着色与在线添加关键技术,以及绿色制浆及浆纤一体化技术;纺纱织造要加快变频电机、节能空调的推广使 用,推广无PVA(聚乙烯醇)上浆、预湿上浆等新型上浆工艺技术;印染行业要推广先进少水印染加工技术、自动化助剂中央配送系统、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控制 技术。在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和优化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研发推广废旧纺织品回收和高值化再利用技术。在社会责任 建设方面,行业将深化社会责任内涵,扩展责任履行领域。
协调发展:拓展成长空间
区域之间,要做到沿海内地协调发展,优化主体功能布局;西北西南协调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体系;集群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国际国内协调发 展,引导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形成有竞争优势的跨国产业链,引导优势企业全球资源整合,提升价值链高端掌控能力。企业内部之间,要在人才、生产、 文化、制度、基础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十三五”期间,鼓励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大做强,发展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内部之间,传 统意义上纺织工业的三大板块是服装、家纺和产业用。新形势下,纺织行业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以服装、家纺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板块,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 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和贯穿全产业链加工的制造业板块。要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在纺织行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依托智能制造、工业 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四大工程,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满足人民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要发挥文化创意、时尚要素在纺织行业 中的**性作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行业增长点、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要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纺织行业 中的战略性定位,推进高性能纤维、智能制造与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应用向高精尖发展。产业之间,行业要做到“融智、融资、融创”三个方面,即以智能制造、资 本市场、文化创意为三大抓手,推进纺织产业链优化重构、延展链接,实现产业内、行业间的协同与融合,形成大纺织、构筑大平台、营造大生态。
开放发展:增强行业实力、魅力、内力
“十三五”期间,行业将实施输出与引入并重,提升行业开放发展“实力”;发展与责任并举,塑造行业开放发展“魅力”;质量与品牌并联,增强行业开放发展 “内力”。加快培育行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握好产能合作节奏和尺度,更加积*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形成 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输出产品的同时开展先进产能合作,促进在有条件的国家依托当地资源建立工厂、投资项 目,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打造上下游连贯、集群式发展的产业园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行业层面推进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规范引导企 业境外经营行为,推动企业积*承担社会责任,使行业企业在境外更被尊重、更受欢迎、更具魅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 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推进品牌国际化。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做优品牌先要提升质量。提升质量**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的质量管理;第二要加大质量管控力度,完善行业质量检测体系;第三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创新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质量效益;第四要 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基础能力建设。
共享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社会、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重要民生产业,共享发展是纺 织工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事实上,共享发展强调的不只是结果,也是过程,即开始人人能够参与,过程人人能够尽力,结果人人能够享有。结合行业现状和时 代要求,发展共享经济是新时期纺织工业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行业鼓励行业企业通过网络社区等形式广泛征集用户创意,促进产品规划与市 场需求无缝对接;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者通过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融资方式利用社会资本,推动早期发展;鼓励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利用认知盈余实现研发创意、 制造运维、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众包;推进行业信息化,鼓励供应链上下游、集群园区间数据共享,指导生产实践提升协同能力;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 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同时,行业将完善基础设施,培养共享发展生态。根据共享实践的需要,推动行业内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 研制及推广,推进行业资源与能力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共治;建立完善行业内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确立共享经济准则与规范,引导共享行为,保障共享经济生态的 健康有序;引导建立完善共享平台的服务体系,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