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该怎么走?
5月24日~25日,由上海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共同主办的新丝绸之路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在上海举行。对于当前*热门的“一带一路”话题,来自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学者,以及国内的政府部门与企业代表纷纷发言,共同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种新型经济伙伴关系下的新常态、新视野和新转型。
与会学者在澄清“一带一路”战略主要基于经济考量的同时,也支招企业“不妨抱团出海”。
回应西方质疑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不乏兴趣者、观望者,也有揣测中国试图通过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怀疑论者。
对于国际社会的不同态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非洲局前局长曹白隽在演讲中称,“一带一路”作为一种战略构思的提出,出发点是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和满足外部世界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取动力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经济的考量,而不是一种外交的战略。
面对西方所谓的“中国欲借‘一带一路’建立势力范围”一说,曹白隽认为,“一带一路”沿线近60个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通过这么一个战略,建立一个中国主导的势力范围。
加拿大明尼托巴大学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拉狄卡?德塞(Radhika Desai)则从地缘政治的视角,解读了“一带一路”战略可能给目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带来的挑战。
在 她看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主要关注的是长期的资本投资,而且也不需要高风险的经常账户的自由化。而当前由西方主导的金融秩序的需求是希望把资本账户上 的热钱进行自由化,在缺乏有效投资的情况下,往往会带来通胀和资产泡沫,因此也无法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此前多次金融危机就是深刻教训。
因此,德塞认为,中国政府已认识到,在其所收获的国际收支盈余贬值前,必须转变成有价值的投资。通过新丝绸之路战略,不仅给沿线国家带去非常高效的外资,促进中国为主导的工业化的实现,同时也会带来一条非常便捷的出口通道。
支招企业战略
作 为“一带一路”的践行者,企业毫无疑问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曹白隽提到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就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沿线国家的铁路和交通运输,其 次还涉及产能合作,比如一些工业园区的建造等,这其中都少不了企业在一线的建设。因此,与会的学者也给在座不少的企业家支招。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耿清智表示,作为企业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政府不是“推销员”,并不能总是依赖所谓的“能源外交”、“高铁外交”等需要总理签字签单的项目,在借助好政府的作用时,也要发挥企业自身的主动性。
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很多工程项目浩大,需要企业有联合国内甚至国外其他企业的能力和胸襟,以联合竞标、工程总承包等多种方式参与发展,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的情况。
这一点也得到山东重工集团总经理江奎的认可。早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山东重工已开始海外市场布局。据江奎介绍,在“一带一路”沿线,山东重工已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印度等地建厂。同时,也已在缅甸和埃塞俄比亚进行技术的输出。
江奎称,中企,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享受“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红利时,不妨选择“抱团出海”,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在海外运作的效率,同时也能规避风险。目前,山东重工已与中铁建、中铁工、中国路桥、中国冶金等中字头大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当地的合作方。
复 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张陆洋则提出了以“私募财团模式”作为丝绸之路商业模式的举措。张陆洋认为,此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中不少失败的案例表明,以 个体化、商业化为主导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海外政治,或是文化障碍时,往往很难抗拒。而很多单个企业在面对欧美企业的财团竞争时,显得“形单影只”, 能力有限。因此,不妨组建专业化规模的私募财团,通过规模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抱团取暖的中企更容易成功出海。
此外,上海建材(集团)有 限公司董事长邱平在发言中也纠正了各方对于“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一个误区。邱平以自身在水泥、钢铁、玻璃等建材行业的经历指出,如果仅仅是低效、高污染的 过剩产能走出去,并不能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与认可。而且,沿线各国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对基建企业而言,必须要考虑清楚拿什么产品走出 去。在邱平看来,以国际化标准加速产业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毕竟沿线国家在环保与相关行业标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