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GB 1103.1-2012颜色级检验标准实行了接近两个棉花年度(2013/14年度、2014/15年度),但仍有部分棉企销售皮棉时依然习惯沿用旧的检验标准GB 1103-2007。您如何看待这两个年度市场对新标准的适应情况?
陆世栋:从旧标准到新标准的改变来看,*大的就是取消品级,增加颜色级。新标准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市场应用主要考虑的是利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用新标准,会算账,才能将企业利益*大化。现在好多棉花加工企业依然习惯用旧标准,主要是因为新标准市场使用氛围还没有形成。
从 两个年度的执行情况来看,涉棉企业对新标准本身也是接受和肯定的,只是使用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在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上存在断层。以前旧 标准时基本以主体品级来定价,现在仍有企业用品级套用新标准,用颜色级、马值、长度来定价,其实其他指标仍存在级差,也具有相同的议价能力,但是企业在采 购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进去,从而产生采购成本上升或可纺性差的情况。
其次,标准里涉及的内容都是相对规范的语言,而现实采购和贸易中都习惯于用一种*能代表当年度棉花特点的“通俗语言”来代替“标准语言”,因为“翻译”工作没有做到到位,而导致标准和实际应用似乎未能有效结合。因为新标准是以具体的数据综合起来表示棉花质量,圈子里的人沿袭品级时代的习惯,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南疆手摘2级棉就隐含了白棉2128,、轧工好、马值B2、比强力27-28,或者就是用南疆手摘3级棉,这里区分质量指标就简化成了颜色级,实际“南疆”“手摘”都代表了对应的物理指标,只是隐含了具体指标,如遇特殊指标的棉花再行议价。人们口头成交表达时所用的数据,和标准规定的数据需要有个“翻译”的过程,其实大家所表达之意相同,就是表达之语不同。
* 后,相关推广和培训工作还要继续深入,对于棉花企业而言,一定要具备所有质量指标的检验能力,要具备经验丰富的棉检员,衣分和马值之所以能迅速推广开是因 为仪器检测方便,而其它指标如长度、强度、疵点等需要人工判别,这就要求要有技术过硬、经验十足的棉检员。因此,合格的棉检员应该具备初步的检验棉花能 力,可以按照HVI检测指标感官预估棉花主要检验指标,这样才能在收购环节把好质量和价格关。
有 一家棉花加工企业,他们对新标准、对颜色级的掌握可谓是了如指掌,利用颜色级对棉花进行严格分级,这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更能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 现在市场对新标准的适应还走在路上,当绝大多数企业完全掌握了,并且合理利用,企业利益*大化,才能使整个市场氛围形成。因此,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仍是 推广新标准,让棉农、棉企、纺企都能完全了解。
记者:纺企普遍反映他们纺纱所看重的数据是棉花的马值、强度、长度及“三丝”问题,对棉花的颜色(如白棉、淡点污棉)并不是很关心。而现行的棉花标准是以颜色级为主来检验棉花的总体指标,您怎么看待纺企所需和现行标准之间的差距?
陆世栋:**我纠正一点,现行的棉花标准并不是以颜色级为主,而是颜色级和其它(如:长度、马值、强力、断裂比强度、轧工质量等)指标一样,作为检验棉花质量的重要标准,它们是并列关系,不分主次,并且每个数值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棉花价格,因此,新标准检验的是棉花综合质量,并不是以颜色为主。
新 标准各项指标中,颜色级*直观,也具有普及性,老百姓通过肉眼就可以鉴定出棉花的颜色来。我们都知道,全国各地的棉花质量不尽相同,因此多数棉花检测指标 代表性不强,只有颜色级能够给人直观的感受,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采购企业选择棉花时更多的是在“看棉花”,一旦颜色级初步确定了,其他 指标也与标准规定相差不远,也就是说,颜色级与其他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度和匹配度很强。
记者:从今年纤维检验的各项数据来看,棉花质量好于去年,但是纺企仍反映市场高质量的棉花较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陆世栋:这 个问题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和国内棉花质量有关,一方面和纺企需求有关。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于纺织企业的用棉习惯,根据他们生产的产品决定用什么 样的棉花,并且希望棉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基于国内外棉花价差,相对于相同质量的国产棉和进口棉(专指美棉、澳棉)来说,进口棉在价格上比较有优势, 纺织企业想在少花钱的情况下又能买到与进口棉质量相同的棉花,因此在国内,这个不是棉花质量的问题,而是棉花价格问题;三是随着纺织企业产品结构逐渐向高 端产品转移,纺企对原料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受种植及加工条件的制约,国内棉花被贴上了一致性差、“三丝”多的标签,对于纺织企业来说,这是*大的忌讳。因 此,纺织企业感觉符合生产需求的棉花少了,这也是物以稀为贵。其实*核心的还是价格问题,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只要出高价就一定会有高质量的棉花,可是纺 企通常要考虑成本问题。
记者:今年机采棉数量增大,而且未来大力发展机采棉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基于种子、采摘以及后期加工对机采棉相关指标的损坏,现有的标准在对机采棉这块有没有什么说法,或者说未来有没有针对机采棉设置的相关指标?
陆世栋:作 为标准本身,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标准,目前对于棉花来说,只有长绒棉和细绒棉之分,对于细绒棉来说,由于种植和采摘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手摘棉和机采棉,以后 应该不可能针对机采棉单独出一个标准,而是通过检验将二者不同的指标差异体现在价差上。因此,根据棉花协会每年修订的级差表就可以区分手采棉和机采棉价 差,没有必要做出两个标准。
记者:今年市场非常关注长绒棉,未来长绒棉会有标准吗?
陆世栋:现在就有长绒棉检验标准,但是没有细绒棉的相关指标齐全。长绒棉*基本的指标就是长度,其它指标在使用上没有太多要求。大家总反映的中国长绒棉质量没有埃及长绒棉质量好,有可能是相关指标不如埃及,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棉花品种和种植环境的问题。
记者:新标准在提高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陆世栋:在 近年来中国棉花消费量逐年缩减及巨大库存的环境下,好棉花留做自用、将剩余且质量较差的棉花出口到棉花生产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如非洲)用于低端生产不是 不可行的事情,这样既解决了国内供应过剩的问题,又能把资源用到实处上,同时在出口结算时也能把我们的棉花标准推向国际市场,这样,中国棉花会慢慢影响世 界棉花市场。
在 采访陆局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的就是“翻译”二字,如何把新标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棉农、棉企、纺企听才是*关键的。因此,只有整个市场真正了解并将 新标准用起来时,棉花上下游企业才能“算好账”,市场才能规范中不失活跃。制定一个标准不难,难的是让市场主体都接受并且利用它,因此,新标准还有很长的 路要走。陆局长提醒各企业应不断学习新标准,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只有了解市场“变通”精髓,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炼成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