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冷”。目前棉市怎么一个“冷”字了得。走进河北高阳、河间、吴桥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棉区,只见企业大门紧锁,院内草木深深,一 派荒凉景象。高阳某企业负责人介绍,自3月中旬以来当地企业就陆续停收了,目前除个别企业仍有少量
二是“少”。“种棉面积减少的多少好象不能仅从一个个的统计数字来看,统计数字表现的是宏观大面,现在一些传统棉产区棉花减少的程度已到 了必须重视的程度。”吴桥县某企业负责人说,在前几年,他们县很多农民选择种植棉花,那时候开车行走在省道国道上,一眼望去满是白花花的棉田。可是现在, 基本见不到棉田了,满眼的都是麦田和撂荒的土地。“种棉花的确实是减少了,棉花的产量也大幅减少了。”市场80%以上的从业者认为,近年因为棉花产量大幅 减少,各地轧花厂“吃不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位负责人说,2012/13年度国家敞开收储,底价设置的也不低,但是多数企业却没有赚到钱。说起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僧多粥少”,企业之间展开争抢资源之战,纷纷提价收购,造成所加工棉花“质差价高”。棉花减少直接带来的就是从业人员的流失。据统 计,2008-2011年吴桥县从事棉花行业的人员在10万左右,估计2013年将减至5万人。市场认为,棉花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地位可谓重要,近年在一 些重要棉产区出现的棉花加工业的逐渐“边缘化”,对国家的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不利。
三是“死”。指得是棉市死气沉沉。一位棉花贸易商介绍,近期外棉销售“遇冷”,青岛港、张家港、上海港等港口保税区和物流区棉花即将“爆 仓”。而国内纺织企业手拿配额,就是不采购,观望者众。他分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大规模抛储,数量大、范围广,纺织企业根本就不为资源发愁,可 谓哪家的棉花“更合算”就买哪家。二是今年出口订单仍未有明显好转,加上人民币升值,很多纺织企业不敢接单,一般是只接小单短单,走一步算一步。河南郑州 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说,目前国内纺织行业仍未摆脱“等靠要”以及价格竞争的模式。他举例说,很多企业长期依靠国家配额,来拿国外出口订单,而拿不到配额的 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再有部分企业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过日子,“日久惰性增”,长此已往既造成了行业内的不平等竞争,又养懒了一些本来基础不错的企业。
目前棉市的不利局面,把轧花企业推入了一个“十字路口”,2013年的路在何方,企业该如何自处,冀鲁豫地区的企业可谓“八仙过海”。利 用厂房搞多种经营者有之。因为棉花加工业季节性比较强,2013年国家仍然敞开收储,企业预计2013/14年度的棉花收购仍将在3月中下旬结束,剩余的 时间企业利用现有的资金、厂房做别的生意。卖掉机器彻底退出的也有之,这些企业认为棉花加工业“本大利薄”不值得留恋,纷纷退出市场。2013年,退市企 业将达到30%以上。赴外地“淘金”企业有之,尤其是赴新疆包厂收购的比较多,这些企业看到了新疆的优惠政策以及丰富的棉花资源,准备在新疆大干一场。还 有一些企业改变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他们或包地种植,或增加棉花贸易,或者涉足纺织领域,不一而足。
市场认为,市场从来是适者生存,企业要顺时而动,顺势而变才能生存和发展。反之,则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