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市场同上游棉花等原料的行情的“脱节”更加严重,一面是中小用棉企业减产比例不断上升,一面是国家稳定和托起棉价的信心、决心渐强; 一方面棉纺厂只能靠低价外棉、低价地产棉补充原料勉强开机生产,试图渡过难关。一方面是国家表态原则上不再增发棉花进口配额,并适时适价买入 2012/13年度美棉,试图推高整个国际市场棉价。整个产业链都在期待能出现2009/10年度上游原料的上涨推起整个下游消费市场“红红火火”的行 情。 那么一周多来棉价上涨的动力有哪些呢?个人简单分析如下:
其一、美棉大豆、玉米、棉花等主产区遭遇干旱,USDA发布数据美棉种植面积同比下降14%,中国
其二、传言中国政府从ICE盘面跌近65左右时入市场抄底采购2012/13年度美棉新花,而且数量高达100万吨,采购并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缓和入市托高底部;
其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7月份距9月份新棉上市仅不足两个月,既然国家不会“失信于民”以20400元/吨收储标准级棉花,7、8月份现货市场价将会向收储价靠拢,棉纺厂在外无外棉可选,内无地产棉可补充的情况,只得采购高价新疆棉做为“过渡”;
其四、从经济层来看,欧盟峰会形成利好,关键在能否落实上;全球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不断增强,中国6月份新增贷款或将达到1万亿以上,资金流正逐渐向实体经济回流,棉花企业和投机力量的恐慌情绪减弱。
笔者认为,7、8月份分析下游需求和市场供应的意义已不大,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如何“出拳”,如果棉花进口配额不增发,那么8月份抛储的可 能性较大,一方面为2012/13年度收储腾出部分库容;另一方面补充市场上中低档棉花的空缺,满足中小棉纺厂的需要;抛出2006年度收储的外棉,符合 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顺价销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