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的厂房内,多台体型庞大的机器拖拽着厚重的牛仔布上下起伏着,站在机器旁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自的工序。其间,一个身穿牛仔工服的工人不时地驻足停留,或是看看仪器上显示的数据,或是与正在操作机器的工人简单交流,约半小时的工夫,他已经转完了所有的厂房。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建军,这样的厂房已陪伴了他29年,熟稔得可以闭着眼睛走完。
在“黑牡丹”,邓建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他敢于向进口的“洋设备”开刀,敢于冲击纺织行业难题。他又用惊人的毅力跨越了英语和德语的障碍,摸清了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要领,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在黑牡丹,邓建军带领来自安装、调试、维修、改造等车间的一线技术骨干组成科研组,重点围绕废水处理中水回用、余热回收、用电节能等主要环节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应用。
节水达到85%、节能30%以上,实现废水零排放,这是企业运行邓建军科研组“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后产生的显著效应,该技术从源头上阻断了牛仔纱线染整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带动包括染化料企业、纺织印染设备企业的产业链同步发展。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常人不知道的辛酸,邓建军刚进厂就遭遇了一连串的挫折。90年代初期,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台纺纱设备,但这台“洋机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因故障停车了,维修谈何容易,这使得他头疼不已。
在没有电路图、说明书全英文的情况下,邓建军还要面对各种电器线路上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邓建军为了掌握原理,满足维修,只能一咬牙,从*基本的制图做起。
现如今,厂房里有些计算机板坏了,邓建军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琢磨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逐一理清,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上一会儿。计算机板上芝麻粒大小的电阻,一个一个地测,足足有上千个。
长期扎根基层的邓建军身上,体现了一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可以具有的一种优秀品质。他正是以“专、精、创”的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宗旨,发挥现有电气维修技师作用,开展“名师带徒”结队活动,通过传、帮、带和手把手技艺传授,培养公司电气维修技术人才,特别是进口设备电气控制线路板的维修人才。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邓建军152 0173 3840年进入“黑牡丹”工作时,也只是一个持有中专文凭的农村小伙。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现在的他,已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工人成长为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创新发展的楷模,成为中国“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中国“蓝领精英”的象征。
“邓建军工作非常认真,他追求一种**,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好。即使是公司已经获得专利的项目,他仍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寻找瑕疵,不断地改进升级。”在**技师姜永强看来,邓建军是一个追求**的人。
邓建军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点点滴滴,带动了一大批黑牡丹人争做劳模,形成了黑牡丹独具特色的劳模精神和劳模文化。在他的带领下,黑牡丹技术团队从原先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走向团队集成创新。
据悉,自152 0173 3840年以来,邓建军带领团队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充分利用团队技术专长、智慧集聚、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的优势,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打造智慧企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和他的团队共参与大小技术改造项目429项,完成各种技改项目136个,范围涉及企业的所有重要设备,全方位地保证了公司产品的质量。
经过团队的协同创新,邓建军团队先后合作完成的《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竹节布分经机生产研发》、《染色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收入,还实现了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生态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目前,黑牡丹集团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取得创新成果26项,40多项创新攻关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