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国际服装周这两天正在常熟精彩上演。连续数场美轮美奂的霓裳羽衣时尚秀引得业界纷纷点赞之时,更多的常熟中小服装企业面对纺织服装全行业产销紧缩、结构调整的发展新常态,希望借助一年一度“服博会”与“时装周”两大平台,共谋融合创新之路。
各自为战,集群效应难成合力
“感觉*困难的时期应该是过去了,今年上半年销售同比明显增长。虽然利润增长一时还难以显现,但从订单上看,年内基本已排满……”位于常熟大义工业园的天姿服饰是一家拥有300多员工,以外贸加工为主的服装企业,谈到企业这两年的发展,总经理陈珺毫不隐讳地道出了转型创新的艰辛。用工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同行间无序的竞争,都迫使他尝试换种思路发展企业,“从去年开始,我们从被动的接单,转而在国内寻找更优质更环保的面料,并将重设计、推时尚付诸行动,主动向外商推荐新品样式。”陈珺坦言,这一发展观念上的转变,为他们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但是,对于有着3500多家服装服饰生产企业的常熟来说,像天姿这样初步转型成功的企业并不在多数。“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融入,常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思维陈旧缺乏创新,各自为战缺乏合力。”常熟市服装协会副会长夏伟量就指出,常熟的纺织服装业虽已形成化纤、棉纺、针织、印染、服装、家纺、物流专业市场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众多的中小企业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加工贸易领域。同行业间竞相压价、仿制导致的市场无序,以及满足于传统的管理营销模式,缺乏研发创新思维,总是慢人一拍的发展节奏使得其中不少企业挣扎在了生存的边缘。
搭载“互联网+”,试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面对挑战,常熟一批传统服装企业转变思路,搭载“互联网+”思维让他们开启了生产与电商相结合的互联网化发展道路。海虞镇是远近闻名的服装之乡,去年该镇以服务当地服装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成立海虞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众多中小服装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的入门基础性服务。
苏州鸣喜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15年男装生产销售经验的企业,面对近年来网上销售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遭遇销售瓶颈的企业负责人王建忠迈出了向电商转型的步伐。作为首批入驻海虞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企业,一年来,从对电子商务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进驻天猫,他不断尝试着商业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去年6月,通过“电商园平台,包括我在内的几十家服装企业加入了阿里巴巴淘工厂,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生产企业产品的出路问题。”王建忠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中小型服装生产企业由于具备服装设计、打样的条件,而且能够灵活接收小批量的订单,正符合“淘工厂”的要求。未来他已考虑把多年积攒的线下客户全部要搬到网上来。而在海虞电商园内还有一批服装类电商企业在线上经营成熟的基础上,也开始探索品牌线下发展。从3000块钱批发服装上网销售,到去年实现网上销售2亿元的常熟“布衣传说”服饰掌门人吴剑亮就敏锐地意识到,当传统服装品牌纷纷从线下发展到线上时,对于他这样依靠搭载“互联网+”思维成长起来的企业也有必要向线下发展壮大,线上与线下绝不是孤立的,唯有融合才是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未来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廉价曾是常熟中小服装加工企业*大的竞争优势,在过去10多年里,凭借此优势吸引众多国内国外的订单,但现如今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这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正在削弱。为此,作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常熟,在关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的同时,也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环境,2013年完成的《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准确导航。常熟“苏州一马企业”负责人钱国楚就希望由政府搭建的“服博会”与“时装周”两大平台更多惠及中小服装企业,助推整体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压力催生动力,未来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才能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正是摆在大家面前不得不跨越的一条鸿沟。”
服装是有生命的,要不断地往前发展,一定要增强创新能力。同传统纺织服装制造业相比,与创意紧密相连的时尚产业在常熟这座纺织服装之城的起步还很缓慢。在本届中国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江南织造”主旨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一致指出,融合创新才是纺织服装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希望之路。“不能再靠价格优势过日子了。别人能做的,我们要选择性放弃;别人不会做的,我们要用心去开发。”作为一家正努力转型中的服装企业,常熟天姿服饰负责人陈珺表示,只有让企业不断更新生产设备,不断引进高技术人才,并将之导入产品开发,企业才能始终立于行业高端。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