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作用当下已经减小,然而面对国际经济竞争,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博弈的一个关键因素,显然,中国已经失去了这一个竞争优势。
5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6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指出,在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到了今天这种优势已经逐步丧失。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工人工资水平已远超东南亚国家。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所做的调查数据,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基本工资为495美元,分别是吉隆坡、雅加达、马尼拉、曼谷、河内、金边、仰光、达卡、新德里、孟买、卡拉奇、科隆坡的1.15倍、2.05倍、1.88倍、1.35倍、3.19倍、4.9倍、6.97倍、5.76倍、2.2倍、2.38倍、3.21倍、3.8倍。
另外,即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也不明显。
然而,长远来看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应当体现在低劳动力成本上,而是体现在完整的产业门类、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上,一些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那么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被东南亚国家抢走生意的局面如何来破?
对纺织服装业来说,更应去关注“消费外流”这一现象背后的若干“不正常”因素。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鞋类、服装、箱包等消费品既然是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那为什么没能挽留住国内消费者的心,国人宁愿漂洋过海前去购买?除却税制、流通体系等交易成本过高这一主要问题,我国轻工产品目前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尚存在的差距,才是企业应该看清的。
“轻纺等消费品行业必须打响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加快‘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发力中高端消费品,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在谈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问题时,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说。
紧靠低人力成本去竞争的产品已然失去竞争力,唯有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文章才能赢回市场,这是中国企业现在及未来的重要经营思路。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