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进入尾声,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双十一”也即将来临。不少剁手党都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好啦!不过,近期质检总局针对网络销售的女式内衣、休闲服装、羊绒针织品、羽绒服、背提包、床上用品、厨房机械、电水壶、豆浆机、电饭锅、移动式插座等11种电子商务产品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经检验,有439家企业生产的472批次产品合格,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2.7%;检出99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7.3%。
本次抽查涉及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当当网、亚马逊、凡客诚品、唯品会、王府井、麦包包等10家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其中,服装方面抽查了53家企业生产的59批次休闲服装产品,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6.9%。主要质量问题是: 1批次产品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不合格、9批次产品纤维含量不合格。
之前我们了解过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在与人的皮肤接触后,可引发人类恶性肿瘤,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等恶性疾病。超标甲醛经释放后被人体吸入,会引起皮疹。那纤维含量不合格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组成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及每种纤维所占的百分比称为纤维成分含量,是决定服装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重要的选择依据,同时还是消费者合理选择洗涤维护方式的重要参考。按照标准规定,产品用了什么材料是要明示的,如果明示内容和检测结果不一致或者有差异,就可判定为不合格。
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可归纳为纤维种类不一致、纤维含量不一致及纤维名称不规范三个类型,其中前两种占不合格的98%以上。
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五大点
一、质控制度不完善。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品控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质量手段。部分不合格如“锦纶****”标成“涤纶****”、“棉/涤65/35”标成“棉/涤35/65”、“棉98%,氨纶2%”标成“棉****”等,均为比较低级的错误,如果企业具备完善的质控程序和配备了基础的检测设施,大部分可以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发现。
二、技术人员水平不足。企业技术人员不了解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对服装产品中哪些部位需要标识、哪些不需要标识以及该怎样标识没有准确的认识,错标、漏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加工制作成衣时多是根据服装面料供应商提供的纤维成分数据或者是估计的纤维成分数据来制作产品的纤维成分含量标签,准确性差;有的企业制作一种纤维含量标签,在不同原料、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上混用;有的则甚至完全根据手感、经验来标注。
三、检测成本的增加。一方面,由于消费观念和企业运营模式的改变,大多企业一改原来一个批次、一个型号的产品长期、大量生产的模式,而取代以短期、多款、少量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个性化设计因素的融入,使得服装产品中采用多种面料拼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女装产品。前者导致需要检测的产品批次增多,后者导致每批产品需要检测的面料种类增多,都直接导致企业检测成本的增加,而使得有的企业只检测其中一个批次或占主要部分的面料,而引起不合格。
四、个别企业存在主管故意。个别企业为了获利、吸引消费者而故意标高其产品中高性能、高价值的纤维含量,或无中生有,以低档次产品冒充高档次产品,误导消费者,如含有40%聚酯纤维的羊毛衫标注的纤维成分含量为“山羊绒****除装饰物外疑似羊毛≤5%”。
五、纤维成分含量标准缺陷。从近三年抽查结果来看,有超过10批次产品不合格是因为其中含量小于5%的纤维偏差超出标准允许范围,占10%以上。允许偏差的值甚至严于可能由服装面料本身的不匀或实验室检测过程可能带来的偏差。
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类型的纺织品都可能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情况。”因此,掌握必要的选购常识非常重要。
1.****企业和知名品牌,相对来说,大企业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抽查率较高,标示内容可信度比较高。
2.看标签内容,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纤维含量、洗涤保养方法等是否正确合规。
3.在选购时,留意产品是否有发酸、刺鼻等不正常或刺激性气味。若有,则尽量不选购该产品。
4.检查缝线部位是否有针洞或缝线开裂破损的迹象,因为生产中缝针若出现问题后,某些部位的纱线会被扎断,导致后续出现线圈脱套的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缺陷。
5.不要一味追求高价产品。因为针织内衣产品属于价格开放的产品,其产品定价更多是根据目标消费群来进行,因此大品牌和小品牌之间的价格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质量差距。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