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乡县棉花生产情况
1、基本概况
安乡县位于东经111°59′-112°18 ′,北纬29°08′-29°46′;集雨面积108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5万亩,总水面20.5万亩。有19个乡镇,234个村。总人口为61万人,农业人口48.1万人;安乡全境属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棉地高程在海拔33─36.5m之间,土壤为河湖冲积土,呈中性,有机质、磷、钾含量丰富,通透性好,适合于粮、棉、油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国家优质棉、优质油、商品粮、商品鱼基地县。安乡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52 0173 3840-1800mm,一年中4-7月份降雨*多,占全年降雨量的45%左右,8-10月份降雨量偏小,有利于棉花成铃和吐絮;年平均气温16℃,≥10℃的活动积温在5250℃以上,棉花有效花铃期长达80-90天;年平均日照1842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年均113千卡/平方厘米,光照资源季节差异明显,尤以7月下旬到9月上旬棉花集中成铃阶段光照强度大;无霜期275天,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棉花的高产优质。
2、生产能力与水平
安乡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植棉面积从15万亩左右,平均以1万亩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到2010年面积达到45万亩。皮棉单产从80公斤/亩上升到100公斤以上。皮棉总产在4万吨左右(近三年安乡县棉花面积及产量见下表),商品率95%以上。面积的扩大主要原因是水源发生了变化,我地虽属洞庭湖区,澧水及长江支系有5条河流纵贯全县境内,由于长江三峡建成后,外河流量低少,造成我县水源性缺水,致使大量水田改扩成棉地。*严重的2011年内湖、沟渠干涸,外河断流。缺水对种稻来说是致命的,但对棉花来讲,水田新扩棉地均是高产棉地。
表:2010-2012年安乡县棉花面积及调查产量表
年份 | 面积 (万亩) | 总产皮棉(吨) | 亩成铃(个/亩) | 籽棉单产(kg/亩) | 皮棉单产(kg/亩) | 单产与2012年比较± | 说明 |
2010 | 45.0 | 37275 | 56582 | 204.5 | 82.8 | -24.0% | 灾害年份 |
2011 | 44.6 | 38936 | 49503 | 203.0 | 87.3 | -19.8% | 灾害年份 |
2012 | 42.0 | 45736 | 55455 | 266.9 | 108.9 | / | 正常年份 |
3、主推技术
从上世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安乡棉地的主要耕作方式为棉油二熟制,基本没有变化。在这种耕作制度下,对我县棉花生产发挥了较大增产作用的主要技术有:⑴八十年代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此项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⑵缩节胺等调节剂的应用,此项技术从80年代应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到近年的全程化调。⑶株行距的合理配植。此项中先后进行了二次行距放宽,一是在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行距从60厘米左右放到80厘米左右,二是90年代中后期行距放到100-120厘米。⑷杂交棉的推广。我县是全国*先大面积应用杂交棉的县,从1996年开始应用,现****杂交棉一代种。⑸配方复合肥的推广应用,目前应用面积在70%以上。⑹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
4、收购与加工
安乡有400型棉花收购加企业9家、200型15家,仓储面积8万平方米,可储皮棉10万吨。2012年全县8家400型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共交储2.2万吨,折合籽棉116万担,占全县棉花总产量的51.1%;400型和200型企业通过市场销售皮棉8484吨,折合籽棉46万担,占全县总产量的20.3%;两类合计加工销售皮棉3万吨,折合籽棉162万担,占全县棉花总产量的71.4%;通过皮辊轧花厂加工销售和棉商以籽棉购销形式流出县外的棉花65万担,占全县棉花总资源的28.6%。
5、机械化状况
安乡县虽然植棉历史悠久,但劳动工具方面一直没有多大的进步,除了农药的施用用机动(电动)喷雾外,其它的劳动工具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工具阶段。近几年在机械化育苗、半机械收花、肥料深施、桔杆还地等方面作过一些示范推广。而花工*多的捡花上目前仍然只能依靠人工操作。
6、棉花产业经营体系
安乡目前已有覆盖棉花产业上下游的良好工业基础。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业公司落户(或生产示范基地)在安乡有6家,年产值约4000万元。开展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棉花种子的生产、示范、推广工作,可为优质棉花的种植提供产品和科技服务。安乡现已有锦豪纺织公司及国贮棉资格的企业(裕兴农贸)各一家,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加工企业26家,纺纱规模17万锭,产值9亿元;湘北饲料公司等规模以上利用棉菜饼生产生物饲料企业8家,年生产能力20万吨,年产值5亿元;湖南丰康生物科技公司等规模以上棉籽利用企业2家,年加工棉籽10万吨,可消化50万亩棉花的棉籽,年产值2.5亿元。
7、规模化与集约化状况
安乡县在棉花种植上,规模化与集约化的程度较低,在2001-2004年间,由于当时卖粮难,出现了一些上百亩的植棉大户,这些大户在种植方式、管理方式、机械化等方面,采用的十亩二十亩的栽培管理方式,没有规模化集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近二年有部份在外打工的回来了,索回了土地,面积较大的植棉大户在逐渐减少。当前的大户多为40-50亩的规模,40亩以上的大户全县有151户,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水平较低。
8、农技服务方式
指导体系:以县农业局为主体,提供棉花生产的总体方案,确定主导品种、示范技术、推广项目等;乡镇农技站为桥梁推广、落实各项技术;县乡村三级政府及行政组织为依托,开展技术普及、生产调查、灾害预警、救灾补损等生产活动。
服务体系:当前全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主要有四种方式:⑴县农业局→乡镇农技站→村、示范户→千家万户。⑵县农业局→专业合作社→社员。⑶种业公司→示范户(点)→千家万户。⑷农资经营企业→乡镇村服务网点→千家万户。
服务形式:⑴每户一份的《安乡农业科技》,该小报是我县传播农业技术的重要方式,创办于1981年,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了,年发行105万份。该报通过乡农技站、村发行员免费赠送全县10万农户,是我县农民获取生产信息、技术*重要、*可靠、*方便的手段。⑵面对面培训讲解。每年仅县级棉花技术方面的培训在20场次左右,受训在3000人次左右。⑶开通《安乡农业手机报》。2011年县农业局与电信联合开通了《安乡农业手机报》,有手机的全县农民免费接收。⑷广播电视。在安乡电视台创办了每周一期的《农村天地》;同时还不定期录制DVD和有针对性的音频文件到乡镇广播站播放。2012年县农业局录制了70分钟的《灾害多发年份,如何夺取棉花高产》的DVD,复制了1200张,分发到千家万户手中。⑸办示范点。我们每年县级办示范点3-5处,乡镇办示范点20个左右。2010年县农业局在安裕乡五一村所办“千斤棉创建示范片”中,通过了国家棉花产业体系专家现场验收,当年棉花单产创黄河、长江流域棉花产量**位。
二、 当前在棉花生产上的主要新技术推广情况(高产经验)
1、 尊重客观现实,推广普及实用技术
*大的客观现实就是安乡温、光、水、土资源,安乡县曾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农业大县,近十多年来,遂水源的减少、水系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种棉为主的农业大县。根据水田改棉地的土壤特点,进行了深开沟、促早发、合理密植、防晚熟等系列技术措施,使水改旱田二年内成为高产棉田。
另一个客观现实是棉农的素质(技术)。无论是丰年还是在欠收年份,在不同年份对不同乡镇、不同棉农进行调查,发现户与户、丘与丘之间产量差异都非常大,因灾欠收的年份仍然有产量很高的农户。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不是产量不得上来,而是棉农与棉农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其中*大的差异是技术的差异(前二十年还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当前比较小了)。我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就是普及各项常规实用技术,提高棉农的整体植棉水平。这项工作得益于我县的一批有探索精神、认真负责的技术人员及《安乡农业科技》报。曾在七十和九十年代分别造就了唐纯银、江从新二位全国植棉劳模。安乡县的棉农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也是比较高的,涌现了一批到县外承包经营土地的植棉大户。
2、 办点示范,充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再行推广
农民*讲实惠。我们在做好示范引路方面,无论是什么新技术、新产品上,农业部门不包办,只是实地作技术指导,一切工作都让农民操作。其目的在于示范中观察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同时探讨改进方法。通过示范使之成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成熟技术。近几年我县实施万亩棉花高产创建项目,从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多为妇女老人的特点出发,实施棉花轻简化栽培,每亩用工数从29.5个下降到24-25个;平均籽棉单产在350公斤左右,比原来提高单产50-70公斤。经过2年的示范,当地棉农对技术掌握就可以熟化。由于老的示范区棉农逐渐掌握了技术,在高产创建中办点示范,我们从一个点已经增加到5个,范围和面积都在不断扩大,示范影响的范围也不断增加。
3、 探索灾后补救技术,增加救灾避灾的主动性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不断增加,要达到平衡增产,降低和减轻因灾造成的损失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条重要措施。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从损失程度、补救措施、避灾技术,到直播补种、剪顶重生、化学调控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同时也为救灾避灾提供技术贮备保障。
4、 轻简化栽培主要技术
⑴适时播种,培育老健壮苗。4月中下旬抢晴尾暖头播种,单层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出苗及时晒干床面,搬钵蹲苗。移栽前膜不离床,保持钵土干爽。达到叶小、杆红、苗老健的标准。
⑵合理密植,干钵湿土移栽。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瘦、水份条件等因素,确定移栽密度。移栽前喷施除草剂,等药液干后即可栽苗,亩栽苗1000-1400株。移栽时不清理栽幅,要求钵要干、大田要湿。
⑶撒施提苗肥,免浇定根肥水。打眼前或栽苗后,及时撒施提苗肥,每亩用普通45%的复合肥4-5公斤,条撒于20厘米宽的栽幅内。只要地湿可免浇定要肥水,而且苗势整齐,成活率高。对于地多、水源困难地方可以大大提高移栽速度。
⑷桔杆还地,机耕埋施缓控肥。6月上旬每亩用45%棉花专用缓控释肥80公斤,撒于棉垄中的油菜蔸内,随即用旋耕机翻耕,使油菜蔸粉碎并将缓释肥埋入地中。后期不需要再施肥料。
⑸清沟沥水,化学除草。栽苗后及时疏通三沟,达到雨停地干,不渍水。苗成活后根据棉田杂草发生量,做好一到二次化学除草工作,每亩用30-40%草甘磷100克左右兑水90公斤定向喷雾。
⑹及时整枝,适度化调。6月中下旬,及时整去营养枝,弱小苗重整,并打去2-3台果枝,促平衡生长。现蕾后视苗势、品种特性进行化调,初次每亩用缩节胺0.8-1克,逐渐加大用量,*大用在3-4克。
⑺根据预报,综合防治病虫。病害重点防治好立枯病,枯黄萎病;虫害重点防治棉芽、红蜘蛛、盲春象、棉铃虫、红铃虫等。
三、 现阶段存在问题与产能提升建议
1、 不违背自然客观条件,宜棉则棉、宜粮则粮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粮食安全,粮食固然是重要的。但粮食与棉花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作为千家万户的农民他没有什么全局意识,他能接受的就只有单位面积效益。地处洞庭湖区的安乡,本是渔米之乡,自长江三峡截流以来,不但地表水减少、同时地下水位也在下降,种稻的水源无法保障,农民只得改种棉花。全县79.5万亩耕地,种植面积在45万亩左右,另外还有2万亩左右的渔池饵料地、河滩外洲地也种上了棉花。安乡县棉花面积的增加,即是主动的也是被迫的,同时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结果。
要稳定棉花的生产能力,**是要稳定面积。农民种什么作物是自行决定的,不能过份干涉。面积的稳定又取决于效益,近些年棉花价格一直变幅较大,要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国家可以考虑在项目设置、资金投放等方面给予扶植。如在种粮与棉上给予相同的补贴方式等。第二是提高单产。重点提高棉农植棉水及实用技术和增产显著的新技术的推广与落实。第三是短期与长远的兼顾。如农村劳力现状与机械化、当生产问题(枯黄萎病、早衰、品质)与科研、土地所有制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等。
2、 棉花密集性劳动与农村劳力现状矛盾突出
棉花是一项生育期较长,相对投工较多但对劳动力体力要求不太高的作物,虽然劳动力投资回报率不高,但单位面积**产值是比较高的大宗作物。当前从事棉花生产的70%的是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小一点多是妇女,由于棉花所需劳动力投入较多,农村劳动力矛盾越来越突出。当然,这有利于将农村体力较弱的、零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效益。农村采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越来越迫切,以省工、高效为主的轻简化栽培方式,棉农轻而易举的就被接受。
3、 粮棉补贴差别太大
同样是1亩面积,2012年种双季稻可享受五项(粮食直补13.5元/年亩、农资综合补贴80.6/年亩、良种补贴15元/季亩、双季稻补贴58.8元/年亩、新增农资综合补贴13元/年亩)国家补贴,共计195.9元/亩,种一季稻为122.1元/亩。而种棉花仅有15元/亩的良种补贴。农民不是不愿意种粮,而是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条件限制无法享受国家补贴,这对农民来讲有点不公。
4、 棉花优质优价的收购渠道不畅
棉花优质优价的问题喊了很多年,多年来有纺织企业、种业公司、农业部门、收购企业、合作社等部门采取区域种植,定单收购的方式,实行优(特)质优价,但都没有成规模的连续运作下来。这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⑴种植资源不稳定,导致棉农效益无法保证或收购企业亏本。⑵从纺织企业到棉农整个产业链中,彼此之间缺乏粘着剂和润滑剂,对市场风险没有抗御能力。⑶棉农素质差,见利忘义。⑷目的不纯,有的企业是打着优质优价的幌子掳略资源。
5、 植棉效益不稳,价格主导效益,棉地土地经营效益低下
近些年来,农业生产资料及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每种一亩棉花物化成本从2006年300-350元,到2012年上涨到400-450元,人工工价由40元左右涨到100元左右。近三年棉花产量2012年产量*高,是一个丰收的年份,不计人工成本的纯效益为1603.4元/亩,而2011、2010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典型的低产年份,其不计人工成本的效益分别为1246.4元/亩、2202.8元/亩。三年中产量*高的2012年却不是效益*好的年份,而效益*高的恰恰是产量*低、品质*差、物化成本*高的2010年。从影响效益的因素来看,*大的变化是籽棉价格,2010年每公斤籽棉10.6元,2011年每公斤为7.61元,2012年每公斤为7.8元。棉价才是植棉效益的决定因素。
从当前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种植大户和集约化是一个方向,种植大户,就如同一个企业一样。一个企业有人力成本,他们自己的劳作或雇请的人工就是人力成本。计入人工成本后,也应该有相当于企业的纯利润。种棉的纯利如何?以丰收年的2012年纯利润为负696.4元/亩;2011、2010年分别为负877.7元/亩和287.6元/亩。三年中能够产生纯利润的也是棉价*高、产量*低、品质*差的2010年。棉农作为打工者身份,每劳作**又能获得多工资呢?剔去物化成本投入后,2010年劳作可获92.17元/天工资,2011年可获52.81元/天,2012年可获70.33元/天。这个工价只有2010年高于当年农村请工的工价80元/天,另二年均低于当年请工的工价。
棉花生产由于投工较多,在价格不理想的情况下,种粮用工少、宜棉地改种稻谷基本上不能保障水源,农民就只能抛荒了,今年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就有零星抛荒的地。
6、 棉田基本建设及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看,土地向种植能手转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一个方向。对于象棉花这种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作物,首要的是发展机械化。机械化的购置倒不是主要问题,而*需要国家引导或扶植的是开展田间道路建设以及便于机械操作的基本农田格局。一旦田间道路和便于机械操作的基本农田形成,农民便会自发的向着提高工效节约成本的机械化方向发展。其次是现代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如栽培模式、农业机械、品种、肥料、农药等。可以采用办点示范、大范围培训、现场观摩、电视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逐步推广。
7、 棉花品种多,纤维品质、栽培特性差异性较大。
棉花品种多,纤维品质、栽培特性差异性较大,这本是桩好事,但在一个县内出现较大的差异,就给收购、加工、栽培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据县经作站对安乡市场上近年的棉花品种调查:每年有名有姓的品种在60个左右,整个市场上所有棉花品种2009年达到顶峰有89个之多,现在棉农对品种的选择正向着理性化方向发展,品种种植个数逐步下降,到2012年还有60个左右,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左右。由于品种多,品种特性各异,给技术指导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些品种是没有办法顾及到的,这样对大面积平衡增加不利。
8、 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带来的影响(早衰问题)
气候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就洞庭湖棉区而言主要有二种,一是5、6、7月份渍涝的影响。对渍涝只要对棉地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不是大问题。二是9月份连续3天以上大幅降温,会造成大面积早衰,这是目前洞庭湖区诱发大面积的早衰的前提条件。近些年来有一半 以上年份发生过因9月低温诱发的早衰。我们也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讨,通过施用一种新型缓控释复合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现在棉花枯黄萎病的普及,因病引发的早衰也占有重要的份量,抗病育种应当作为重点,对农民来讲这是不需增加成本就可大面积提高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来源: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