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影响因子:79.258),连续发布2篇关于益生菌和儿童胃肠炎的大型临床试验文章,结论是2个试验所选用菌种对于病情缓解和预后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改善,再次将“益生菌有用没用”的争论,推上了风口浪尖,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以下你将看到
1. 该2篇文献内容要点简析
2. 儿童急性肠胃炎,是否有合适的益生菌?
3. 目前儿童的益生菌产品主要应用场景
4. 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如何突破?
一、2篇文献内容要点简析
文献1:Lactobacillusrhamnosus GG versus Placebo for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人群:3个月到4岁的中度-重度急性肠胃炎患者
数量:971(其中943人完成)
处理:菌种-鼠李糖乳杆菌LGG 剂量-1亿CFU/天连续5天
结果:服用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在腹泻和呕吐改善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文献2:MulticenterTrial of a Combination Probiotic for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
标题:MulticenterTrial of a Combination Probiotic for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
人群:3-48个月中度-重度肠胃炎患者
数量:886人
处理:菌种-Lactobacillusrhamnosus R0011 and L. helveticus R0052 剂量0.4亿 CFU/天 连续5天
结果:服用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在腹泻和呕吐改善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 这2篇人群数量较多的研究表明,常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GG和Lactobacillusrhamnosus R0011 and L. helveticus R0052)在试验剂量下对儿童中度-重度肠胃炎的改善效果(呕吐和腹泻改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
二、儿童急性肠胃炎,是否有适合的益生菌?
之前确实有些研究结果说明益生菌可能会改善儿童急性肠胃炎,一项综合了15项RCT试验,2963个受试者的荟萃分析表明LGG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急性胃肠病患儿的预后;另一项来自考科蓝的荟萃分析,涉及63项试验共计8014个受试对象,对于益生菌可能会减轻感染性腹泻的时间。
图片来源:
然而,纳入这些荟萃分析的具体试验结果往往差别很大,方法上也存在样本量小,益生菌质量控制缺乏,相关性结果存疑等局限性。
要确认益生菌对儿童肠胃炎或者其他类型人群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指导特定患者群体中特定益生菌方案的使用,方可为消费者乃至临床医生、营养师提供指导。
三、目前儿童益生菌产品主要应用场景?
尽管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益生菌对胃肠炎和其他适应症的疗效,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益生菌的使用正在增加。
图片来源:
目前针对儿童用益生菌,主要集中在儿童湿疹、腹泻、便秘、幽门螺杆菌的辅助治疗等,USprobioticguide列出了美国市场上常见益生菌的产品和配方,食研君对其所列出与儿童相关疾病有相对较高临床证据支持的产品整理如下(注:以下内容整理自USprobioticguide,不代表食研君观点):
四、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如何突破?
建立与完善益生菌相关临床试验规范,甚至建立益生菌数据库也许可以帮助更好的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益生菌协会(IPA)的科学事务负责人Terhaar博士呼吁益生菌领域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够进行更多合作,建立类似基因组数据库的益生菌数据库,便于科学资源与数据共享。
ps:关于肠胃炎
(急性)胃肠炎是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目前的治疗方法仅限于控制症状,防止脱水。越来越多的(急性)胃肠炎患儿会被推荐选择益生菌来环境呕吐和腹泻
参考文献:
1.Lactobacillusrhamnosus GG versus Placebo for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2.MulticenterTrial of a Combination Probiotic for Children with Gastroenteritis3.Meta-analysis: Lactobacillus GG for treating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 updated 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4.Probiotics for treating acute infectious diarrhoea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精彩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食研君(syj_21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