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在2007ITMA论坛上的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围绕这一总趋势,我将阐述以下四点。
一、中国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所趋
三、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四、中国纺织工业将以科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中国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中国纺织工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民生产业,又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6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约3070万吨,从业人数达到2000万人。中国化纤产量已达2025万吨,棉纱产量达到152 0173 3840万吨,纺织品服装出口额1470亿美元,进口各类原料、设备等相关资源317亿美元,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已有4万多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数占3.19%,国家资本的比重已下降到目前的5.78%,外商及港澳台资本比重占到37.91,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行业的32.21%,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占自身销售产值的26.9%,占全行业出口的57.89%。在2002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力系数是1.223,在国民经济41个大类中排第六位。
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而对世界纺织工业的未来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中国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产业升级的速度。到“十一五”末,中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品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产业竞争优势,构筑起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所趋
2.1开端于20世纪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传统纺织工业的变革
——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两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衍生了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奠定了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出现以微电子、光电子和微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制造业革命;
——20世纪初在化学学科,进入到“分子设计”时代之后,引发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化学、纳米化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在世纪之交,实现将原子和分子组装成纳米级的部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材料革命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从成功搭建DNA双螺旋模型开始,人类逐步掌握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机制,引发基因组科学的重大突破,*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导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纺织工业引发一系列变革。生产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改变了人机关系;生产过程的柔性化逐步替代传统的批量生产;信息化促进了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全球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新型互动关系推动了物质创造力与文化创造力的结合,使工业增长中产品创新价值的上升而对原料的依存度下降;在绿色革命的推动下,纺织工业的变革还将不断推陈出新。总之,新科技革命将使传统纺织产业从原材料到能源、环境以及产业的人文关怀程度都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2.2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了纺织工业全球性结构调整
经济一体化为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减少了阻力,降低了成本,纺织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各国间传统的那种纵向衔接型结构向产品差别性、生产工序型分工转移,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细化和错综复杂。
在新的国际产业结构中,不仅为发达国家带来转出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集中提升产业链高端创新优势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的挑战;在新的结构中发展中国家不仅为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加工的转移带来机遇,而且带来运用全球配置资源和知识外溢的有利条件,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发达国家更高新创造力和垄断市场的挑战。
全球化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下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对所有不同发达程度、不同资源条件的国家都有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存在衰败的风险。关键在于对经济全球化采取开放还是保守的对策。
在200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纤维制品的消费和出口结构以及在新世纪6年来发达国家纤维产业的调整,足以说明全球化产业结构的新特点。
2.3更广泛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更充分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是中国纺织工业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
中国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成为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融入全球化的划时代里程碑。
在WTO体制中,中国纺织工业尽管遭到局部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比较优势得到应有的释放。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用好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并说服一些企业和某些地区行政部门,把着力点放在产业升级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由于5年来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006年与2000年相比,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业人数增长39.5%,固定资产净值增长67.9%,其中6年内共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达231.84亿美元,销售产值增长183.8%,利润总额增长204.48%,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8.72%。
中国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和工资上的综合比较优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农业经济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公顷,有1.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今后几年,每年有4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只有43.9%。
中国是世界*大的棉花生产国和化纤生产国,已建成*大*完整的纺织工业规模体系;纺织工业关联产业高速发展,基础设施持续完备,特别是中国有13亿人口持续扩大和提升的内需市场,长期稳定的社会治理环境和开放政策。这些内部条件不仅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承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而且有利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原料资源、管理经验,通过跨国配置效率加快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加剧,低附加值生产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的条件下,加快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
三、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1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是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推动力。
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以平均每年增长9.85%的速度发展,在2000年,按当年汇率人均GDP达到949美元,完成了解决人民温饱需要和基本进入小康生活的两步战略,从2001年起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第三步战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2001-2020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比2000年再翻两番,人民生活要达到相对富裕的小康水平。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衣着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从2001年到2006年,国内人均消费纤维总量从8公斤上升到14公斤(包括技术纺织品消费),增长75%,按可比价格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24.54%,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04%,而服装零售总额增长137.99%。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中,用于国内消费的比重已从67%上升到75%。
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消费结构进入追求质量和时尚的阶段。中国东部六省三市,人口占全国的34.84%,2006年人均GDP达到3547.09美元(按可比价格),人均衣着消费支出比全国其它地区高出9.59%。
上海市20个高端百货和时尚百货中共销售1975个品牌服装,其中外国和港台品牌占到81%;在8个综合百货店1917个品牌中,外国和港台品牌仍占50%。说明需求结构的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新的拉动力。
3.2中国落实科学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政策,集中体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
中国经济建设总体形势正处于经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性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中国政府已着力解决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外贸顺差过大和外汇积累过多等可能使国民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也有些是体制性问题,有些与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资源环境问题严峻有关。
国内国际总体形势表明,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要在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的促进科学发展。中国已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中国纺织工业在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仍将保持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中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约2000万,其中75%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国纺织工业在国内拥有规模持续扩大增长和需求不断升级的巨大市场空间,中国在国际出口市场已有四分之一的份额,仍具备保持的适度增长速度,这些对中国缓解就业压力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纺织工业为农业年产700多万吨天然纤维开辟国内国际更大的市场,对中国城镇化和加强农业,提高农民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国纺织工业要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确面临****的挑战。要根本转变长期粗放发展方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在国内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发展品牌基础薄弱,这些因素构成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毫不动摇的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3中国确立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中长期战略,为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不仅已实现加入WTO关于市场准入,降低关税的承诺(平均进口关税已降到11%),而且积*促进新一轮WTO自由贸易谈判。中国与国际双边或区域达成自由贸易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及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大,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扩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优秀人才,吸引新近先进制造企业及研发机构,对加快行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6年来,中国纺织装备制造业有了重大发展和进步,其中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资本已占38.05%,销售额占31.34%,出口交货值占64.3%。先进的外资制造企业在中国带动了配套厂的进步和国内整机厂的进步,实现了双赢。
第二,有利于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于纺织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开展广泛合作,提高中国企业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中国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促进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等深化改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更加科学。
四、中国纺织工业将以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1把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
依靠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中国纺织工业向创新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通过创新能力与比较优势的结合,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为此把全行业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两个*重要的落脚点。
——关于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
按照“十一五”行业科技发展纲要,组织多项攻关,包括28项工艺技术、材料技术、环保技术、信息技术及纺织工业应用基础研究,努力实现突破性进步,还包括10项现代成套装备技术的攻关。
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在135个**产业集群中开展产业创新平台试点,普及现代技术与管理知识,加强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培训教育、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对外开放与合作等服务。
促进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区域产业、行业的组织效率,实现质量、创新、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提升。
——关于提高品牌贡献率:
中国纺织工业的制造水平虽然达到国际上对品种和质量的各种要求,但由于缺少以创新价值为核心的品牌效应,使本土产品在国内市场基本处于中、低端市场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基本处于OEM加工为主的低附加值地位。
品牌的价值来自于物质使用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的创造力,它作为一种社会财富是生产过程、分配交换过程、消费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过程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化过程的信誉度的价值体现。它与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品牌贡献率对于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它也是中国纺织工业融入全球化并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为此,要加强物质性生产和非物质性生产的结合。在当前国际品牌本土化加快的形势下,加快本土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4.2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要继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各国产业组织间以及与批发零售业界双边和多边的沟通、交流,化解贸易摩擦,寻求优势互补,坚持合作共赢方针,促进投资、技术、品牌、生产、贸易、展览、跨国采购、国际营销、人才、教育、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坚持WTO原则,共同维护世界纺织经济新秩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为中外企业的各种合作,为海外企业在中国投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
4.3加强行业自律
适应中国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及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纺织工业将加强行业自律。当前主要有四项内容:
——质量
——知识产权保护
——社会责任
——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秩序
中国纺织工业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在WTO规则下,与世界各国同行携手前进,共同谋求世界纺织工业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