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前,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几乎为零;1990年到1998年全县种植面积不到2万亩;1999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3.2万亩,籽棉收购量463万公斤;2000年棉花种植面积7.1万亩,籽棉收购量990万公斤;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17万亩,籽棉收购量2650万公斤;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20.2万亩,籽棉收购量2750万公斤;2004年棉花种植面积34.8万亩,棉花专业合作社25个,连接农民10万余户……”这是记者在安徽省固镇县采访时了解的一组数据。通过调查,固镇县之所以在短短几年中从一个“无棉”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产棉大县,*主要原因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棉花专业合作社、棉农三者之间真正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走出了一条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这中间,固镇县棉麻公司也同当地的棉花产业一起发展壮大,并充分发挥了棉花企业在棉花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的作用。
生产 从“无棉”县到产棉大县
安徽省固镇县地处淮北平原,素有“东方滑铁卢战役”之称的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主战场就在这个县的濠城镇。全县可耕种土地113万亩,全县62万人口中有52万农业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据介绍,1990年以前,这个县基本不生产棉花,秋季作物主要是花生、大豆等。正因为这样,成立于1984年的固镇县棉麻公司并没有真正棉花收购、加工、流通业务,主要从事一些农副产品的流通。
陈岩,固镇县棉麻公司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棉花生产、流通都要在国家统一安排下进行。由于1990年以前,固镇县没有棉花生产任务,那时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几乎为零。1990年,通过多方努力,固镇县从省里争取到了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的“配额”,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固镇县才开始种植棉花,一直到1998年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始终都没有突破2万亩。
1998年底,国家开始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看到商机的固镇县棉麻公司感觉到,要想把棉花这篇文章做得漂亮,就必须把农业生产作为**生产车间,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也就是这一年,棉麻公司安排所有员工脱产培训,组织员工学习棉花种植技术,1999年初,所有的干部职工又被派到各个乡镇宣传,鼓励农民种植棉花,给棉农讲解棉花种植技术。当年,棉花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2万亩增加到3.2万亩,产量也增加到4万担左右。200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到7万亩,产量达到了7万担,均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据了解,目前这个县的18个乡镇都种植棉花,种植面积从原来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左右,专门为棉农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也迅速发展到25个。
服务 从主动到专业
如果说,1998年固镇县棉麻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脱产学习棉花种植、管理技术,到乡镇宣传、鼓励引导农民种植棉花,这种服务动机是为了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制高点的话,那么,在此后的几年中,固镇县棉麻公司则把这种主动为棉农服务,通过棉花专业合作社、固镇县棉花科学研究所等机构为棉农提供的服务变得更加专业。
据了解,从1999年开始固镇县棉麻公司先后在全县的18个乡镇成立棉花专业合作社25个。这些专业合作社不仅为棉农提供棉花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每到棉花播种期间还帮助棉农分析当年的棉花市场形势,并把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免费送到棉农的田间地头,在棉花收购期间,每天通过各种形式把当天的籽棉收购价格传达给棉花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等等。几年来,固镇县棉麻公司每年都在夏、冬两季免费为社员举办棉花生产培训班,并聘请有关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棉农讲述土壤学、植物学、棉花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同时,还在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选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帮助棉农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仅2003年,他们就在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120多期,接受培训的棉农2.5万人次。
固镇县新马桥镇一位郑姓棉农告诉记者,以前他家不种棉花,正是看到棉花专业合作社的优质服务、县棉麻公司的诚信经营,从2002年开始把一部分责任田改种了棉花。
陈岩告诉记者,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成立固镇县棉花科学研究所,表面上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实际上,棉花专业合作社却承担了计划经济时期棉麻公司所承担的一些更为具体的任务,通过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为棉农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棉花科学研究所为棉农提供更为专业的技术服务,提高棉农的植棉效益,公司只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对它们的管理和指导就可以了。这样以来,公司可以集中精力拓展市场,实施**战略等重大经营决策和管理,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据了解,固镇县棉花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他们通过聘请名家授课、指导,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先后培育出十多个优良品种,并向棉农介绍新的种植方法。这不仅改变了传统品种、种植方法产量低、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的现象,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收购 从一次付清到二次结算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利益共同体,重点是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再好的模式也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那么,固镇县在实施棉花产业化过程中,棉农的利益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得到保证的呢?
据了解,固镇县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充当龙头企业的固镇县棉麻公司为了从根本上保护棉农的利益,在棉花播种期间就通过棉花专业合作社向棉农公布棉花市场形势、供求关系、棉花收购价格预测等信息,并与专业合作社社员签订收购合同,明确当年*低收购价格,让全县的棉花未收先售,解除了棉农的后顾之忧。为了有效保护棉农的利益,在与棉农签订收购合同中约定,公司保证不低于市场价格从棉农手中收购籽棉,棉农的棉花销售如果市场价格上涨,而公司收购的棉花又没有销售的情况下,公司把差价补偿给棉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次结算”。陈岩告诉记者,2001年由于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籽棉收购期间价格降到了1.2—1.4元/斤,已经低于棉农的生产成本,后期棉花价格有所上涨。公司为了保证棉农的利益,兑现承诺,对棉花专业合作社社员实行了*低价格收购和“二次结算”,仅此一项,当年就多支付棉农棉花款1200多万元,树立了棉麻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因此,2002年在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固镇县棉花种植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3万多亩。新马桥镇的那一位郑姓棉农告诉记者,正是看到县棉麻公司的信誉,所以2002年才开始种棉花的。
在短短几年中,固镇县的棉花种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棉花产业迅速发展。专门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固镇县棉麻公司通过为农服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这家公司拥有25个专业合作社、3个棉花加工厂、2个分公司、1个棉花科学研究所;在棉花产业中获得的销售收入,也从1990年以前的零,1998年的3000万元发展到2003年的1.6亿元;年加工能力由1998年的3000吨发展到目前的20000万吨。
去年,在固镇县召开的“全省棉花产业化工作现场会”上,安徽省供销社主任许道明对固镇县参与棉花产业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固镇县棉麻公司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棉麻公司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走出困境;棉麻企业必须积*参与棉花产业化,才能争得发展的主动权。
编后:去年,固镇县棉麻公司的“白条”事件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事后,新闻媒体对这起“白条”事件做过各种评论。然而让我想不通的是,尽管去年棉花经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出现过收购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在棉花收购几乎全面放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固镇县棉麻公司凭什么用一张盖着公司公章的纸条,就可以从资金本来就富裕的农民手中收购价值4000多万元的棉花。随着这篇稿件编辑工作的完成,遗留在我心中将近一年的疑问也随之而解。那就是,固镇县棉麻公司在参与棉花产业化经营过程,时时刻刻想着保护棉农利益,并取得了棉农的信任。他们找到了企业与棉农之间、企业与产业之间的利益结合点。
棉农是整个棉花产业的弱者,同时也是这个棉花产业的根基。弱者,需要强者去帮助、扶持乃至于需要强者去“怜悯”他们。既然是产业的根基,那就需要我们把它夯实。只有做到这一点,整个产业才能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棉花导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