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急转直下的采棉工招收形势,让习惯于依赖外来工拾花的兵团人有些措手不及。690.4万亩棉花总产皮棉87万吨,占全国总产六分之一。这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如果和所需的42万采棉工联系在一起,经常让本应享受丰收喜悦的兵团人高兴不起来。而从每公斤0.6元一路上涨到每公斤1元的拾花价格,更是让处于棉价低迷阴影下的植棉职工雪上加霜。
“摘棉难”作为植棉团场每年*棘手的问题,作为棉区职工群众*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这一难题难道就无法破解吗?“能够破解!”专家指出,“出路就是推广机采棉。”
一项成熟的技术
“在很多植棉国家,用机械采收棉花早已是一项成熟的常规技术。据了解,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棉花生产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那里,人均管理1000亩以上的棉田已是寻常事。”采访中,已研究机采棉技术多年的兵团农业专家韦全生详细分析了机采棉的好处。
据测算,棉花机采比手采每亩至少可节省50元拾花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如果种植机采棉,每位职工的承包面积还可以由30亩增加到100亩以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职工的收入又会成倍增加。而从棉田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从事畜牧业和果品园艺业,或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加快了团场的结构调整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机采棉可以减轻并有望彻底解除拾花劳力不足给团场带来的压力。采棉机1天可以轻松采收152 0173 3840亩棉花,相当于600个人1天的拾花量,其采净率与人工拾花不相上下。如果按1台采棉机1个采摘期采收5000亩棉花计算,1个植棉10万亩规模的团场,只需20台机器,就可以完成以往上万人早出晚归一两个月才能结束的拾花大会战。
农一师三团二连职工勾玉山今年承包了50亩棉田,他用了采棉机,不到3个小时就结束了拾花,而这块地去年要5个人辛苦2个多月。小勾告诉记者,今年他不为招收采棉工发愁,也不为解决他们的吃住烦恼。而且50亩地采用机采棉,仅拾花费就节省了5000元。有了采棉机他打算明年再多包50亩棉田。
一组尴尬的数据
机采棉有如此多的好处,其在兵团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自1996年起,兵团人开始了推广机采棉的尝试。经过5年不懈努力,兵团在机采棉的种植、采收和加工等诸多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从2001年开始,机采棉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当年机采面积达28.2万亩,2002年达38.1万亩,2003年22.78万亩,今年达到42.7万亩。目前,兵团已拥有采棉机116台,建成机采棉加工生产线33条,每年可满足50万亩地的需要。
“相对已具备的采收和加工能力,兵团4年总计只机采了130多万亩棉花,机采棉推广不能说尽如人意。”对于这组数据,兵团农业局主管农机工作的负责同志显得有些无奈。
为什么这项成熟可靠、职工群众又欢迎的技术没有得到快速推广呢?这位同志将之归结为技术、标准和认识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就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兵团还没有培育出既优质丰产、又适合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同时,机采棉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控制还没有完全解决(美国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对棉花生产的效益有些影响。
此外,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机采棉的质量也是一大问题。以往,我们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等级,就会得出机采棉等级低、品质差的结果。实际上,机采棉比手采棉品质的一致性好,平均要比手采棉高出近一个等级。2003年,上海针织九厂使用兵团生产的机采棉,织造的“三枪”牌内衣及T恤衫,经检测质量丝毫不比手采棉产品逊色。
前不久,我国颁布试行了《棉花仪器化检验标准》,将废除凭借感官来检验棉花质量的老办法,采用仪器化检验手段对棉花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也就是说,棉花不论手采还是机采,都按同一个标准来评判。这就为机采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影响机采棉推广的主要症结还是认识问题。”这位负责同志说,“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分析拾花费用的转化问题。”
为了解决采棉劳力不足的矛盾,近年来,兵团每年都要引进40多万采棉工,且不论由此带来的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单说拾花费和安置费,按每人2000元计算,就要8亿元。如将这部分被拾花工拿走的钱用来购买机械设备,兵团每年可以增加500台采棉机。这样,就可以将拾花费转化为农业机械装备,进而带动团场增效和职工增收。
采访中,记者感到,相当一部分团场领导对机采棉技术不了解,对加工质量没有信心,认为机采棉投资大、负担重、销售困难。因而导致一些团场或不积*推广机采棉,或将已购买的采棉机长期闲置。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些影响基层领导推广机采棉积*性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拾花费是职工支付,费用的高低和团场的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再加上购置采棉机及加工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增加了成本,影响了团场的效益和领导的政绩。
一个光明的未来
尽管种种原因使机采棉的推广显得异常艰难,但其发展前景仍被各界人士看好。
专家指出,经过5年试验和4年推广,兵团机采棉的采收和加工质量已接近或达到美国的水平,国产采棉机的研制也进入样机试采阶段。至于机采棉的品种和加湿等问题,兵团已立项,正多渠道组织技术力量攻关。随着《棉花仪器化检验标准》的出台,机采棉的标准问题也将得到解决,市场已逐渐认可机采棉。今后,兵团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杜绝残膜混入籽棉,进一步加快推广速度,争取2010年80%的棉田实现机械化采收的目标。
实践证明,解决认识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上个世纪兵团推广机械采收小麦和水稻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机收成本高、浪费大而持不同意见,经过18年和8年的时间,小麦和水稻的机收问题才*终解决,使万众齐上阵、挥镰割麦稻的历史成为过去,实现了兵团粮食作物收获史上的一次革命。
与此相同,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兵团机采棉的推广也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只要认识到位,机采棉的推广速度就会加快。
农八师一三二团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解决植棉劳力不足、职工增收缓慢等问题,今年,该团下决心在6万亩棉田推广机采棉技术,并配套建成了一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使每个职工承包面积由过去的30亩一下增加到200亩。秋收季节,12台采棉机在棉海驰骋,25天就完成了过去近4000名拾花工50天的工作量,仅拾花费和安置费就节约了800多万元。该团总工程师夏中茂感慨不已:“机采棉使干部职工真切地感受到了集约化规模植棉的魅力。他表示,明年全团机采面积将增加到8万亩,尽早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我国,机采棉这一技术已**在兵团生了根,她犹如春天萌动的小苗,必将会在南北疆各垦区茁壮成长。我们祝愿她早日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