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饮食文化的传承,大都避开了闹市里的灯红酒绿,而潜身于里弄村落间的袅袅炊烟。
于是,散落民间的万千作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跌跌撞撞,一路走来。
然而,当世界进入21世纪,当以人为本成为建国方略,这千千万万的小作坊却走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
蓝天白云间的尴尬一幕
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波音737一声呼啸,直插蓝天。
这是今年早春的一个午后。武汉刚结束一场世纪盛会,八方宾朋挥手作别,依依不舍。
也许是余兴未尽。几位乘客拿出主人赠送的地方名吃,想再度品尝一番这座城市的浓烈风味。
然而,尴尬的一幕发生了。在打开食品袋的瞬间,几位客人目瞪口呆:鸭脖子上,长着一层恶心的绿毛。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为这层恶心的绿毛、也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感到羞愧。
可惜,尴尬的情景不止这一幕。
就在这届盛会期间,入住江城一知名酒店的嘉宾,吃了一碗带汤米粉后,出现了食物中毒症状。
追根溯源,这长着绿毛的鸭脖子和不干净的米粉,均来自民间小作坊。
小作坊,一个“小”字,折射着多少隐患!
它伤及个人,也伤及我们这座城市的脸面。
怎一个“堵”字了得
如果仅限于场面的尴尬,或许不值得兴师动众。
几年来,有害面粉、苏丹红、孔雀石绿,来自小作坊的“问题食品”,不仅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阴影,而且屡屡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人民政府对民生负责。于是,担负生产质量监管职责的省质监部门,全面动员,多方防堵。
然而,小作坊顽强的生命力,似乎在有意考验质监人员的防堵能力。
汉川市城隍镇,100多户人家炸兰花豆。炸着炸着,有人掺杂使假,把地沟油、潲水油倒进锅中。
质监人员想了个法子,在通往该镇的一座小桥上设卡,对运进的食物油一桶一桶地检查。
无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白天查,我晚上进;你晴天查,我雨天进。“正规军”总也降不住“游击队”。
你检查我躲避,你堵截我迂回,你取缔我反弹。几年间,质监部门对小作坊的监管,总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一项全新的改造计划
今年3月17日,一个决定小作坊走向的会议,在省质监局召开。
局长王泽洪语音平和。他**列举了一组数据。
目前,我省10人以下的小作坊约152 0173 3840家,带动直接就业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则高达200万人。
接着,他列举了湖北的几道名吃。
安陆白花菜,记载着大诗人李白的悠悠恋情;钟祥蟠龙菜,述说着明代嘉靖皇帝进京的秘史;石牌豆腐郞,传承着荆楚儿女生生不息的奋斗足音;孝感麻糖、武穴酥糖,则早已声名远播……不少小作坊的产品,其实也是荆楚文化的载体。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就业;一头连着文化,一头连着市场。小作坊何去何从?
用两只手,走两条路。王泽洪这样谋划新局:一只手,靠市场淘汰;一只手,靠政府监管。一条路,坚决取缔无照无证的经营者;一条路,帮扶引导一批小作坊改造升级。
会议决定,分三步实施小作坊改造计划:已经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但不符合食品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帮助其拿到生产许可证;对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两证不全的企业,促其改善条件,办理两证,并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对无法达到升级改造要求、无法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小作坊,督促其停产、帮助其转产。
每年改造1000家,用5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善我省食品产业结构。一项保障民生的全新计划,随着质监人员的脚步,走向楚山汉水。(记者 熊家余 周芳 通讯员 吴光银 熊际凯 张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