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乳品企业来讲,安全是生命线;而对于乳品安全来讲,奶源就是生命线。
日前,中国乳业领军人物,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受邀做客CCTV《商道》栏目“两会”特别报道,畅谈“伊利式”竞争力,讲述伊利集团如何依靠持续的奶源建设赢得消费者信赖,并**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
纪实场景:(伊利•乳都科技示范园旅游景区,潘刚与记者一行换上专用工装进入牧场)
解说:这是距离伊利集团*近的一个自有牧场,占地4000多亩,是中国目前*大的一个牧场。在这个牧场里饲养着一万五千头美国赫斯坦奶牛,这种奶牛产奶量*高,每头每年可以产奶10吨左右,比一般的奶牛品种高出一倍。
记者:我们看前面有一个敖包,现在是孤零零地站在那儿,为什么会在牧场里面有这样一个东西?
潘刚:实际上,这个牧场就是一片真实的草原,草原上有敖包,有青草。天气一暖和之后,马上就会呈现出一碧千里的辽阔景象。到了夏天以后,全部是绿草,还有河流和敖包。
记者:一万五千头,这么多奶牛要怎么管理呢?
潘刚:这个对管理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它会从像我们的防疫,我们这次一进来之后,手脚都要消毒,包括我们要穿上白大褂,这是从防疫上要做的。平时对奶牛的防疫,包括对奶牛的饲喂都非常科学,包括从奶牛的品种繁殖上、配种上,我们都有非常严格的一套体系。
解说:敕勒川牧场是完全属于伊利集团所有的自有牧场,像这样的自有牧场,潘刚已经在全国布局了800个。在这些自有牧场中,从养殖到挤奶的每一个流程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伊利之所以对牧场管理如此用心,其原因不能不提到2008年那次震动全国的奶业危机。
解说: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所有的中国乳品企业的产品都牵扯其中,伊利也没能置身事外。当时,奶业信誉危机像黑云压顶一样扑面而来,而潘刚作为伊利集团的一把手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脑子里不断盘旋的就是两个字——奶源。
记者:您当时听到这个事件后,**反应就是肯定是奶源出了问题?
潘刚:奶源这个问题,实际是行业内大家都比较清楚的一个事情。2002年左右,我们就把分散饲养的奶牛集中起来,同时每一个村子我们企业投资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奶站,让农民家里饲养的奶牛牵到我们这个奶站里进行挤奶。这种模式在当时是比较适合国情的。到了2003年、2004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乳业快速发展这个进程了。
记者:您是指市场竞争的这种剧烈,给你的这个奶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潘刚:这在当时也无奈,但在无奈的同时,对我们从后期的发展来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当时实际是逼着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奶源基地,所以在2003年、2004年我们就开始尝试,一个是规模牧场,一个是奶联社。
解说:奶联社是一种企业加农户的合作模式,在2008年奶业危机之后,伊利就继续普及这种新型的奶源管理模式。
纪实场景:(奶牛饲养区)
潘刚:我们所提倡的奶联社的模式,硬件跟现在的牧场大体是一样的,只是在组织和管理模式上不一样。奶联社是我们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我们聘请专业的团队来管理,那么,这些奶牛又都是一家一户奶农的,他用奶牛来入股,入股之后,每年可以获得分红。
记者:那也就是说我现在如果不是在伊利的自由牧场,而是在一个奶联社,我看到的基本是一样的。
潘刚:对,看到的是一样的。
解说:由于受投入大,占地广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自有牧场很难成为奶源供应的主流,而奶联社就地整合一家一户的奶牛资源集中养殖,更容易广泛普及。因此,在潘刚的规划中,自有牧场起到的是示范带动作用,奶联社将成为伊利今后的主要奶源管理模式。
记者:像自有牧场和奶联社,这两种形式是你完全可以控制奶源的品质的。
潘刚:对。
记者:除此之外,其他形式你能够做到百分之百控制吗?
潘刚:其他的,我们也是百分之百控制。还有一种家庭牧场,我们提倡的就是100头到500头之间这样规模的一些家庭牧场。在这些牧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企业都会扶持,像一些基础设施、硬件,像土建这些工程都是我们企业来投入,包括一些挤奶设备。
记者:自有牧场和奶联社这样的模式,您认为现在这两种占到您所有奶源比例的百分之多少?
潘刚:现在这种模式能够占到我们整个奶源的百分之七、八十这种水平。这个行业风波之后,实际从社会各界一直到乳品行业自身都开始自律。虽然行业风波的发生,一方面看对整个行业是巨大的损失,但是从整个行业长期发展来说,反而是企业的契机。
记者:你觉得这是一个契机?
潘刚:因为整个乳业这个产业链,从上下游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说,你如果不注重上游的规范、科学管理,你就不会有下游的包括终端的这种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为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用切实的行动**着行业的稳健发展。在多年发展经验的积淀下,伊利积*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中国特色的“奶联社”,以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为杠杆,整合中国奶牛养殖产业现有资源,提升了产业区域整体水平,也实现了集优质原料奶生产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