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乃“五味之首”,在古代,食盐是被严格控制并且价格昂贵的稀缺商品。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早已不为缺盐而感到发愁,反而开始担心食用过多的盐会带来健康隐患。
走进超市,低钠盐、茶卡大青盐、深井岩盐、调味竹盐、鲜味菇盐等众多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这些名称的由来都是食盐原料经过不同的处理,从而成为了不同种类的产品。生活中食盐主要分为四大类: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海盐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蒸发、结晶而成;湖盐是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或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井盐是采用地下天然卤水晒制而成;岩盐是曾经的海水因地质运动变成陆地上的咸水,经过长期蒸发,含盐物质结晶形成岩石状矿层。
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且日常烹饪时,几乎每道菜都需要加入食盐调味。食盐的重要组成成分——钠,有着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血压的功能,也会参与到能量代谢和其他一些生理功能的维持中来。
(图片与文章无关)
近些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减盐”的重要性。“减盐”固然是对的,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其实,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成人的盐摄入量标准为每天6克;青少年的盐摄入量为每天4克;6岁以下的儿童每天的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克以下;一周岁之前以每日不超过1克为好。
在“少放一勺盐”的同时,也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味精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腌制食物等高盐食品。很多加工食品,尤其是一些零食、饮料、熟食等,在盐含量上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明明味道是甜的,含盐量却非常高。以我们熟悉的饼干为例,虽然感觉不咸,但在加工时也需要通过加盐来支撑面筋强度、抵消甜度,所以饼干也是高盐食物。只是在我们食用的时候,盐味已经被其他浓郁的味道掩盖住了,并不能感觉到咸味。
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采取方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此外,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