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科技馆举行的科普大讲坛开场前有个非常有趣的“引子”———很多听众为转基因食品“投票”:是支持、反对,还是不清楚?从现场来看,投赞成票的很少。转基因食品真的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吗?
又一次“绿色革命”
所谓转基因技术,是指将某个基因从“供体”生物中分离出来,植入另一种“受体”生物,使后者具有前者的某些特性。目前转基因食品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相对广泛,如我国已经批准的转基因植物就有棉花、番茄、玉米、青木瓜等种类。和传统杂交育种方式相比,转基因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品种,具有高产量、高抗病性等特点。因此,它被誉为继杂交技术之后的又一次“绿色革命”。
这项新技术目前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估计,如果算上人类食用的转基因植物的深加工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转基因食品的概率将近70%。
杀虫基因会不会“杀人”
与此同时,转基因的负面效应也引起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担忧。有人问:“植入某种抗虫基因的水稻,如果加工成大米被人们食用,那这个基因会不会转而‘杀’人?”国际生物安全研究学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宝荣说,不同生物的特异性是不一样的。虫子和人类的体内酸碱度、甚至身体构造都大相径庭,所以上述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关于转基因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案例。
不过,科学家们也担心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把害虫杀死,食物链上与之相关的鸟类等是否也会跟着灭绝;植入某种基因“对付”某一类害虫,另一种益虫会不会受“株连”……
中国检测严上加严
可以让中国消费者放心的是,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检测,而且都有清晰标志。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张大兵介绍,我国采用的是“0阈值”的强制标识制度,哪怕产品中有一点点的转基因成分,都必须注明;相比之下,美国则采用5%阈值的自愿标识,即如果转基因成分不超过5%,就不需要标识,即使超过5%,也由商家自行决定是否标识。不少外国企业也反映,中国对进口转基因产品把关*严,企业必须提交的材料比其他国家多得多。
为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我国科学家正在不断寻找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目前可以做到在4-5小时内,完成从采样到出检测结果的全过程。张大兵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市民在自家厨房里也能检测!”记者 章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