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伊利股份披露,公司拟对新建新西兰年产4.7万吨婴儿配方奶粉项目追加投资约1.15亿元。
“当前,有些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还心存疑虑,认为国外的可靠。”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表示。
进口牛奶冲击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国内乳业面临进口牛奶冲击,*明显的例子就是6月3日光大证券研究员邢庭志一份针对伊利股份的“看空”报告,令伊利股份在当天蒸发市值约53亿元。
根据这份给予“卖出”评级的研报 ,伊利股份毛利占比71%的液奶,在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持续高成长带来的替代风险,预期其盈利从2016年开始下滑。
不过,在“看空”伊利股份引发的“血案”中,亦不乏众多乳业专家和证券研究员继续坚定看好,包括申银万国、中金 、中信证券等均给予“强烈推荐 ”、“买入”、“增持”等评级。
但进口牛奶大举“入侵”却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 ,2013年我国奶粉(含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97.7万吨,同比增长46.9%,而2014年上半年进口就达到64.8万吨;2010-2013年,中国液态奶(常温牛奶)进口量分别为1.59万吨、4.05万吨、9.38万吨、19.5万吨,进口增长率连续4年高居乳制品品类**。
“民族奶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谷继承说。
按照海通证券研报统计,目前进口乳制品占国内供给的25%,其中奶粉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20%。
海通证券研报称:“进口液态奶会降低国内高端UHT奶的售价,影响企业毛利率的提升,同时廉价工业奶粉的大量进口不仅增加我国原奶供给量,而且为我国原奶价格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
事实上,在A股乳业上市公司中已有不少企业的主营陷入困境:近年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支撑的皇氏乳业,开始跨界进军影视文化产业;三元股份则自2011年开始持续出现负增长,甚至在2013年和今年一季度跌入亏损境地;而贝因美继一季度负增长外,亦预计上半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75%-65%。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于,在进口牛奶来势汹汹之际,今年上半年我国原奶的需求市场却在萎缩,并且乳制品产量出现自2000年来的首次下降。
“洋为中用”应对进口冲击
进口牛奶呈现横扫市场之势,给乳业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除了业绩还有股价。
统计显示,截至8月21日,A股食品行业板块今年以来的上涨幅度为6.18%,但乳业上市公司不仅难以达到此等涨幅,且大部分股价均为处于下跌状况。
齐鲁证券研报表示,未来3-5年,国内乳业市场格局将处于升品质、降价格的态势。
其实,乳业上市公司为应对进口牛奶的冲击,已经纷纷布局海外市场加入到“洋为中用”的进口行列,以此抵御外部冲击。
其中,伊利股份除了上述在新西兰新建婴儿配方奶粉项目外,还先后与意大利的斯嘉达、美国 DFA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光明乳业不仅收购了新西兰Synlait乳业公司和拟收购澳大利亚 Tunva公司,还与澳大利亚PACTUM乳业集团签订产品代工协议。
“生产停滞,进口猛增,值得警惕。”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员王加启说,“乳品加工企业把大量资金用于广告,而不是重视奶牛养殖、原料奶质量、加工工艺的过程控制,消费者喝不到真正的优质牛奶,就永远不可能建立消费信心。”
“发展巴氏鲜奶有助于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增强抵御进口牛奶对民族奶业的冲击。”谷继承认为。
现实是,“在中国大陆,巴氏鲜奶的市场占有率不到30%,发达国家和地区为90%以上。”福建省奶业协会会长王钧泽称。
而乳业上市公司对区域地理优势之外的地方巴氏鲜奶市场始终无动于衷,“长期以来,国内乳业巨头为了解决北奶南运的问题,为了抢占全国市场,只顾生产便于保存和长距离运输的常温奶,行业发展方向出现了偏离。”福建长富乳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
但谷继承认为,我国90%以上的奶类生产和加工集中于北方,要想达到国际上液态奶中90%是巴氏鲜奶或酸奶的程度难度很大,虽然近年来乳品企业加快了奶源基地建设,但总体进展不够理想。
由此,面对进口牛奶的凶猛进攻,乳业上市公司除了“洋为中用”,并无更佳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