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窦红梅)昨天,本报记者**获悉,经过约3个月的全力奋战,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全面筛查了地沟油可能涉及的80多个技术检测项目,终于找到了查出地沟油的4类有效指标。
今年6月底,新华社报道称,通过暗访发现北京周边地区存在制售地沟油的现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加强问题研究。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迅速部署,积*组织实施。此后,这一备受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式成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的“攻关”方向。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地沟油的检测标准。”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告诉记者,检测食用油脂是否合格、安全,依据的是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但这一标准通常用来确定企业正常生产的食用油是否合格,并没有预先将“地沟油”这一*端恶劣的“生产”方法考虑进去,因此,现有国标无法用来测定油脂是否属于地沟油。
地沟油是各种废弃食用油脂的统称。国家明确规定,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销售。但出于利益驱使,个别不法企业或个人将废弃油脂经加工处理后,通过“地下渠道”流向市场,对消费者的餐桌安全造成威胁。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鉴定地沟油检测技术规范,为监管部门甄别市场是否存在地沟油带来了困难。
今年6月以来,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多次组织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地沟油鉴定技术开展评估。
在将近3个月时间中,检测人员综合运用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理化分析及基因鉴定技术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地沟油鉴定开展了技术攻关,先后对80余个技术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筛选,确定了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特定基因等四大类、20余项有重要鉴别意义的项目,初步建立了地沟油检测的指标体系。
据悉,在公安部指挥破获的浙鲁豫等地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特大案件中,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基于前期的研究,对本案中发现的地沟油起到了检测定性作用,为确定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等起到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核心揭秘
4类指标让地沟油现出原形
**项指标:多环芳烃(PAHs)。多环芳烃是食用油加热如炒、烤、炸、煎等后产生的含多个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PAHs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致癌物。
第二项指标:胆固醇。食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胆固醇或含量*低。技术人员根据地沟油中可能含有动物源性成分,推断如果检出胆固醇并超过一定范围,可怀疑该油脂为地沟油。
第三项指标:电导率。正常油脂几乎是不导电的,但油脂酸败后产生的各种*性物质可使油脂产生导电性。地沟油由于掺杂了大量金属离子而产生导电性,电导率较高。
第四项指标:特定基因组成。地沟油是多种不同来源的废弃油脂混合而成,往往含有动物油脂,检测人员根据分子生物学基因鉴定方法,鉴定油脂中的动物基因,来判定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心的赵琳娜博士告诉记者:“从油中提取非常微量的动物DNA片段,也就是动物的基因序列,是*其困难的,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技术性障碍。我们试验了很多方法才找到提取动物基因的办法。”
公安部指挥破获三省
重大制售地沟油案件
警方证据显示:个别专家称地沟油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纯属误导
近日,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这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
2011年3月,浙江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发现当地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等炼制地沟油。3月28日至30日,警方先后抓获专门收购、粗炼地沟油的黄长水等六名犯罪嫌疑人。
根据黄长水交代的线索,今年4月至7月,警方对山东济南格林公司展开调查。7月4日,公安部统一指挥山东、浙江等地警方协同作战,成功捣毁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黑工厂”,查获非法生产线2条。
根据格林公司成品油的流向,7月14日,公安部指挥浙江、河南等地警方抓获郑州宏大粮油商行负责人袁一等17名犯罪嫌疑人。
为牟取暴利,袁一把这些来路不正、自己不敢食用的油,批发给郑州郊县的一些粮油店,或者经灌装零售给周边的宾馆、饭店、工地食堂、夜排档、油条摊。部分地沟油还被贴上某**食用油品牌商标。
警方掌握的大量证据充分证明,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工艺流程仅是简单的物理分离。此前一些专家称“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技术工艺复杂,一般人难以掌握,且炼制费用昂贵、得不偿失”,是不符合事实的误导。
本案背后更折射出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标准缺失。二是监管不力。在这起地沟油案件中,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身影。三是生物柴油等餐厨垃圾处理产品销售不畅。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针对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检测标准,并对真正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据新华社电)
新闻背后
支起炒锅还原地沟油生产全过程
一个成熟的检测指标背后,是无数次的检测求证。记者了解到,直到7月底公安部送来外地发现的地沟油样本前,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本市80多个食用油样本进行了检测,尚未发现地沟油踪迹。
没有地沟油样本,该如何对地沟油的特性进行研究探索?那些穿着白大褂、操作着价值数百万元一台精密仪器的硕士博士们,竟然支起了炒菜锅,在实验室外进行起模拟实验。
“油条、薯条、鸡腿、肥肉……我们将各种材料都投入了油锅。”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将花生油、大豆(4152 0173 3840,-22.00,-0.52%)油等经过反复煎炸后,又放置了一个多星期,过程中不断进行抽检,直到油品产生了酸臭的味道。这样,模拟真实版的“地沟油”产生了,技术人员又支起容器煮沸,将油水分离,再利用碱性白土等吸附剂来去除杂质,利用活性炭来除味……
经过这样一番提炼,技术人员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地沟油”经过几番处理,再依据现有食用油国标进行检测,指标上确实是“合格品”。第二,吸附剂等材料比较便宜,提炼“地沟油”背后,确实存在暴利。
据计算,每吨“地沟油”还原成“合格品”成本只有约3500元,而食用油市场价每吨约8000元,如果不法分子采取更简单的方法,成本还能降得更低。
本报记者 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