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婴幼儿奶粉民族品牌来说,应通过对中国妈妈的母乳成分进行研究、模拟,对中国宝宝的营养、体质特性、临床营养状况进行研究,持续专业、专注地服务于中国宝宝,是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同的重要方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近日召开的贝因美“**宝贝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专家评审会上指出。
国产品牌
开始重视婴幼儿奶粉创新
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和行业发展,受到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社会百姓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重视。今年5月31日,国家相关部门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今年早发布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的“双提”行动方案,组织制订了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我国婴幼儿奶粉工业面临着一次大洗牌。
**的国内婴幼儿奶粉巨头已经意识到,不断研究创新、保持高水准的质量安全和产品活力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以往国产婴幼儿奶粉的技术创新是不多见的,这既有行业标准限值严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和容易满足的因素。”
据工信部消费品司食品处处长郭翔介绍,近年国内婴幼儿奶粉技术创新能力在增强,一些新技术如二氧化碳应用提高产品速溶性技术、充氮包装延长产品货架期的技术等纷纷在企业应用,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创新活力提升。贝因美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强介绍,贝因美多年以来持续重视研发工作,自152 0173 3840年成立以来,贝因美自主研发生产了200多个品种婴幼儿食品,产品涵盖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辅食和儿童健康食品等系列产品。2012年,贝因美投入近1.5亿元用于科研创新。科研创新也带动了产业增容,2013年前三季度贝因美实现销售额46.4亿元,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2.1%,其销售额在国内市场名列前茅。
民族品牌提升消费信心
应关注中国宝宝
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自开始研究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而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只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2年我国实施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制度,自此,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开始了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步伐、努力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的发展道路。
国际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有大量国外妈妈的母乳研究和宝宝的临床研究为基础。此前中国婴幼儿奶粉产品研发比较多参考国际文献和国外人群的研究数据。中国企业要做强民族品牌、要研发基于中国人群研究的适合中国宝宝的本土化配方,对中国妈妈母乳的研究,对宝宝的营养评价需要长期的积累,有很多功课要做。
贝因美是开始做功课的品牌之一。中国经济网在项目专家评审会中专访了解到,贝因美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对超过1200份母乳样品进行了营养素和免疫因子组分的研究。其中,对中国妈妈母乳sn-2棕榈酸含量的测定颇具价值,发现了喝配方奶粉宝宝比母乳喂养宝宝容易上火、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母乳中棕榈酸甘油三酯在Sn-2位上酯化的比例超过70%”。贝因美的研究也对中国妈妈母乳中蛋白质的组成、低聚糖的聚合度、游离氨基酸、溶菌酶的数据进行了精细化的分析。
基于基础研究
配方优化等多项成果得到专家认可
贝因美根据其中国母乳研究结果和比较研究提出的配方优化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饶平凡教授表示,比较研究母乳喂养不易上火、配方奶粉喂养易上火的配方原因,对维护人工喂养婴儿的健康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上火、便秘既表示营养吸收不良,也是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甚至感冒的前期征兆,改善上火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应进一步深入。
据专访了解,考虑到婴幼儿配方乃非中棕榈酸在Sn-2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才能体现出不上火、易吸收的特点,贝因美在**宝贝系列配方优化中,将棕榈酸在Sn-2的含量达到40%以上时。同时,配合α-乳白蛋白、低聚果糖的强化,使配方奶粉的吸收性更接近母乳。
母乳研究发现,小分子的乳清蛋白含量高,宝宝较易吸收,其中乳清蛋白的精华α-乳白蛋白的含量,母乳明显高于牛乳。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母乳样本中的α-乳白蛋白含量,也为了使配方中α-乳白蛋白含量更精确,与母乳中的含量接近,贝因美创新性开发了串联四级杆质谱α-乳白蛋白检测技术。
专家指出,这项成果解决了“以往婴幼儿奶粉品牌标示α-乳白蛋白含量,往往是计算获得的,应用量是否准确,标示是否真实,缺少高效的检测方法。”的行业问题。
在此次被鉴定项目中,贝因美有两项关键技术,被评审专家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项是建立了原料生鲜乳微生物的高效检测方法,即在从源头上控制原料安全,将食品安全控制关口前移。另一项是系列低营养损失的控菌技术,如真空配料技术、纯蒸汽直接喷射物料杀菌技术、离心杀菌技术等,在确保控菌的同时,尽量减少营养素的高温和过度加工损失。
此外,对于贝因美**实现了产品的全程管理和追踪追溯体系的建设。行业专家认为,“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必须要不断地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才能提振消费者信心和确立市场竞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