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里《独立者报》刊登题为《马里纺织发展公司:一个“泥足巨人”?》的文章。文章中,马里棉花部门重组团队前负责人切巴恩·库里巴利教授(Pr.ChéibaneCOULIBALY)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马里纺织发展公司(CMDT)及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文章要点如下:
一、公司组建初期棉花产量持续增长
CMDT成立于152 0173 3840-1975年度,初创时是一家混合经济公司,其中马里政府持有股份60%,法国纺织发展公司(CFDT)持有剩余40%。该公司常常被比喻一个帝国:一是其业务区域覆盖库里科罗、锡加索和塞古等大区,棉田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二是其通过主营产品棉花为国家创造50%以上
公司成立初期棉花产量仅6.1万吨,但到1985-1986年度已提升至17万吨。不幸的是,当时国际市场棉价暴跌,导致马里在这场“崩盘”中损失200亿西非法郎。后来国家采取较为严厉调整乃至整顿措施,公司才得以喘息。1986至1988年CMDT累计营业额达1173.7亿西非法郎,创造利润9.96亿西非法郎,并向棉农分配收入479.87亿西非法郎。1989-1990年度棉花种植面积17.84万公顷,产量进一步提升至21.96万吨,马里从此跻身非洲法郎区主要棉花生产国。当年马里生产的棉花有96%都是以CMDT的名义进行出口和销售的,具体而言是由一家总部位于巴黎、专门负责非洲棉花销售的代理公司销售,而剩余4%则用于满足本土纺织厂需求。同年籽棉产量23.1万吨,棉籽经由马里棉油厂收购制成食用油、动物饲料和肥皂等产品。
然而此时的CMDT也面临着多个问题的困扰,亟待找到解决方法。一是名为ISA205的棉花品种于1989年普及全国,但由于具有纺线费料率高、丝绒较短等缺点,公司产品
二、公司难以有效掌控棉花销售渠道
这一时期棉花销售部门形势相当动荡。1988-1989年度随着美国、苏联和印度的棉花产量大幅提升,全球棉花总产量达到8435万包,几乎达到1984-1985年的高产记录。然而在1989-1990年度由于恶劣天气条件和美国减产等因素,全球产量仅8075万包,比上一年度下降300万包。事实上,发生这一现象并非单位面积产量减少,而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幅度超出计划:耕地实际减少25%,远大于*初预计的12.5%。直到1990年2月底,全球棉价在76至80美分之间波动(相当于贬值前的228至240西非法郎)。与其他原材料相同,棉花也无法逃脱进出口交换比率的恶性循环,棉花销售环节的问题正在于此。
这一领域的专家确定三种销售方式:一是由生产者自有的商业部门直接销售;二是通过代理商进行销售;三是向传统批发公司进行销售。当然,对于生产者来说,上述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利弊。
当时马里已尝试中间批发商的方式,并有意同时尝试采用直销。顾及到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特定国家之间签署的协议,通过外部代理进行销售的方式被排除可能性。但专家认为,代理销售可以确保市场平稳:由于没有多个卖家在同一市场上提供产品,不存在内部竞争,因此是**可以使价格尽可能接近真实市场价格的条件。况且在该方式下还可尝试使用代理协议来确保生产者与销售代理间关系透明。
借助批发商的方式在马里*受欢迎。但专家认为,由于无法从生产者间签署的国际协议或是从可以进行有效套利操作的期货市场中获益,批发商对原材料市场的介入必然具有投机性,对棉花来说亦是如此。
三、公司与政府的合作中忽略棉农利益
1988年5月农业部长在塞林格主持召开题为“马里棉花部门未来前景”的研讨会,会议建议后来在1988年11月16日的内阁会议上获得通过并构成了计划合同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将CMDT的法律地位修订为工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与CMDT的关系应在计划合同中予以阐明,计划合同应特别对棉花部门税务、公共部门任务经费筹措方法及生产者价格确定方法等问题做出处理。
1989年12月政府与CMDT签署一份计划合同,明确各方关系及CMDT在未来5年中的角色。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CMDT法律地位是混合经济公司;二是界定CMDT经营活动的地理区域;三是确定委托给公司的主要任务;四是对税收、上市产品生产者价格条款和债务偿还等做出规定;五是确定CMDT受委托任务相关行动的筹资方法;六是设立一个由财政部长主持并由其他两名成员组成的后续落实委员会。
关于合同计划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该文件确认CMDT在农业发展中的总体指导作用;二是此公共部门与其他技术部门关系的性质未定。人们远远没有找到地区发展的关键,因为其方法完全是官僚主义的,即完全忽略主要利益相关者,也就是棉花生产者,因此这一群体后来与当局展开激烈争论。
注:驻马里使馆经商处根据马里《独立者报》2020年7月1日报道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