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引人瞩目

百检网 2021-12-29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危机下也时常孕育新机。当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我国各行各业运行正在逐步复苏,为世界经济运行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生机与亮色。

  在此背景下,我国化纤行业迎来了今年以来的首次重磅线下会议。9月8日~9日,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山东青岛举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取了“线上直播+线下举办”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围绕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来自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等相关单位的代表汇聚一堂,就疫情之下化纤行业和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化纤产业的科技创新应把握哪些关键点,如何着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青岛大学、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主办,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各相关专业委员会/分会、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欧瑞康集团协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王玉忠,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青岛市即墨区副区长李黎,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陈新伟等嘉宾参会。

  值得注意的是,当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化纤会议与当下热词“在线直播”无缝衔接,也彰显出了一种别样魅力。

  受全球疫情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代表未能来到会议现场。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学纤维协会会长日觉昭广、韩国化学纤维协会会长金国镇、印度合成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S.C.Kapur、泰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会长Mayuree Didpakdeechol、巴基斯坦聚酯短纤制造商集团Rizwan Afzal Chaudhry,以及中国台湾区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工会理事长苏百煌都通过视频方式在线为会议发来致辞。

  《中国纺织报》记者查看会议线上直播间的实时数据发现,9月8日,直播间累计在线人数超过2万人次。“有点出乎意料,这次有2万多人在线关注行业*新技术和发展情况,如果是往年在现场参会,根本达不到这么大的容量。”一位通过直播间参会的企业代表这样感慨。

  直面疫情:

  化纤业一手迎挑战一手握机会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同此凉热。当前,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但是,我国经济却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成为全球**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并正在加快促进形成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我国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和政策支持下,纺织化纤行业市场逐步恢复,运行质效有所改善,发展势头正在稳中向好,为稳经济、促就业、保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疫情之下,化学纤维更是在口罩、防护服、人工心肺循环领域的中空纤维膜等多个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其中,就有一批来自纺织行业的企业家获得了表彰。

  高勇指出,经历了大半年的疫情,全球经济格局受到重大影响,对纺织化纤工业的格局也造成重大影响。在抗疫过程中,我国纺织化纤服装行业为国内抑制疫情、为全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截至8月底,我国已经累计出口口罩152 0173 3840亿只,出口防护服13亿件。目前,我国每天出口的口罩数量仍有7亿~9亿只。

  “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我国产业用无纺布行业不少企业的利润都超过了过去5年的总和,产业景气指数更是达到70%多。”高勇说。

  蒋士成指出,今年,疫情促进了防护材料的发展,我国化纤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开发,有一定的积累,为全球抗疫做出了贡献,今后还要继续加大新型材料的科技研发。另外,疫情也推动了互联网线上线下纺织化纤行业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突破。

  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夏延致指出,今年,疫情暴发与相关政治因素叠加,加速了化纤产业结构调整,也使“以量取胜”的发展年代加速结束。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使新的纤维品种、新的化纤技术加速显现,促进了健康、医疗、防病毒、环保纺织品的发展,也给行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比如,口罩中的过滤材料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欧瑞康是全球知名的化纤设备供应商之一,其总部位于欧洲。多年来,欧瑞康的化纤设备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和土耳其,其中,中国市场占据*大份额。在本次会议上,受疫情影响,欧瑞康化纤板块CEO Georg Stausberg并没有来到会议现场,但通过视频方式介绍了公司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以及企业的相关经营和订单情况。

  Georg Stausberg介绍,欧洲疫情一暴发,欧瑞康总部便立了应对疫情小组,目前工厂并没有发生员工感染的情况。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主要化纤企业逐步实现复工复产,产能利用率持续提高,与欧瑞康合作的新项目当前也正在洽谈过程中。

  “近期,欧瑞康化纤纺丝和加弹设备的订单需求都在增加。我们非常看好欧瑞康化纤板块的未来,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3年。尽管目前还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但我们仍对未来充满信心。”Georg Stausberg说。

  但不可避免,疫情对化纤行业经济运行和化纤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热点话题,会议期间专门举行了一场高端访谈,对后疫情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带来思考。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叶兴指出,疫情对化纤行业整体的冲击较大。在后疫情时代,盛虹集团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加快企业自身产业布局,加快完善产业链,继续向上游石化领域延伸产业链;二是继续加大对投入,推动企业向着绿色化、智能制造方向发展;三是依托国家先进功能性纤维创新中心,为公司技术研发做好储备。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指出,疫情之下,国际上对中国高科技相关产业的技术封锁愈来愈严格。比如今年以来,即便是一些零部件,只要一涉及“碳纤维”几个字,我国就难以实现进口

  “我国碳纤维企业在发展初期就遭遇了国际市场的技术、产品和装备三封锁。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复神鹰坚持装备生产线的国产化,使装备国产化达到80%以上。目前的形势,进一步推动公司在新建年产2万吨项目的装备国产化方面再力求突破。”张国良说。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钊钧表示,疫情让行业整体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碳纤维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整体发展格局并没有改变。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随着国产碳纤维规模化水平继续提升,成本继续降低,应用领域进一步突破,或许正是把握机遇,开拓国际市场的好机会。

  “疫情的确对纺织化纤行业有一定影响,但总整体而言,我国纺织化纤产业链健全,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影响会逐步减小。”蒋士成说。

  端小平提醒企业:“未来发展究竟怎么样,企业现在可能还看不清楚,但是先要努力行动起来,努力去做,现在要努力使企业保证大概**能活下来,这才是关键。企业如果要等未来趋势确立了才去做,那可能就会落后了。我们要相信,疫情过后,纺织化纤行业的发展会更好,未来会更美好。”

  智能+绿色:

  科技驱动产业迈向更高质量

  疫情影响的是当下,而行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把握好大方向,着眼于未来。纤维新材料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科技照亮化纤未来。”在本次会议上,端小平一再强调这一点。他指出,化纤科技包括了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绿色科技、时尚科技、互联网科技以及品质科技,这几个方面将共同驱动化纤产业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在智能科技方面,端小平指出,接下来,化纤企业的生产装备、检测、物流都要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能源系统管理和设备管理都要形成网络化,并构建起“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

  朱美芳也指出,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是三大发展方向。接下来,如何赋予合成纤维“功能、舒适、智能”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该领域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据介绍,基于制备柔性导电直至智能纤维是发展柔性器件的重中之重,其研发团队通过介观杂化,实现了“软-硬”组分多级结构设计与调控,开发宏伟结合构建智能纤维新方法与新装置,所制备的连续性智能纤维,在生物响应、环境感知、柔性储能、智能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化是纤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下一代纤维发展的图谱,是从元素出发,多组分,从中心地带、分子、原子到外围,*后延伸到智能家居、国防运输等各个领域,实现万物相连。”朱美芳强调。

  “今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加快纺织化纤行业的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纺织化纤行业要继续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蒋士成说。

  在绿色发展方面,日本和欧洲的纤维企业已经走在前列。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通过线上视频介绍,欧洲化学纤维行业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产商在环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均遵循*严格的标准,包括不断提高能源和生产排放清洁水平、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认证的可再生纤维等。他表示,对于全球化学纤维产业而言,可持续领域将存在很多机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日本化纤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富吉贤一也表示,近些年,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全球化纤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据介绍,日本化纤协会于2020年5月新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以全面审视各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建立“纤维-纤维”回收体系、开发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化学纤维、应对微塑料纤维问题等。

  我国化纤业的绿色发展当前也成果丰硕,比如,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当前都得到大力发展。

  以生物基化学纤维中的海藻纤维为例,夏东伟介绍,近年来,青岛大学在海藻纤维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以生物多糖特别是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为代表,2018年获批建设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海藻纤维项目在青岛当地相关纺织企业中已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在绿色科技方面,我国化纤产业接下来要继续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再利用技术,建立绿色发展体系,要重点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包括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制备、生物原料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制备、钛系催化剂在聚酯纤维中的应用等。”端小平强调。

  在时尚科技方面,端小平指出,行业接下来要加强洞察消费趋势,进行品牌培育,纤维作为原料和中间品,主要通过企业品牌以及与下游终端结合两种途径打造品牌。““下游就像纤维产业的厨师,再好的原料,如果没有好的厨师,做出来饭菜就不会好吃。”

  谈及化纤行业整体的未来发展思路,王玉忠指出,随着我国纤维材料产能的急剧扩张,常规纤维品种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化纤维材料是实现纺织化纤行业差别化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未来的纤维材料将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发展。行业发展更多地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创新,实现重点品种的产业化生产,也要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绿色制造的清洁生产。”王玉忠说。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陈世昌表示,未来,材料制备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将**纤维产业的发展,同时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等将成为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未来,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我国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我国化纤行业仍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加强纤维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全球化纤产业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支撑。”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通过视频这样表示。

  当然,也得意识到,我国化纤科技水平目前与国际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此,端小平强调:“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当行业发展速度慢下来的时候,我们唯有依赖科技创新,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这也意味着,行业将会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企业面临可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考验;二是从基础理论到小试、中试、量产能力贯通的考验;三是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转换能力的考验;四是对企业家忍耐力和学习能力的考验。”

  夯实基础:

  系列获奖和获评结果公布

  持续的技术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理论体系的支撑,这事关纺织化纤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多年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积*投身于纺织化纤行业公益基金及项目中,恒逸基金、绿宇基金、绿色纤维认证等,成效明显。这几项活动的颁奖典礼是每一次年度大会的重要环节。

  在本次会议上,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获奖论文及获奖软课题的结果公布。

  据介绍,今年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新增设了优秀软课题评奖,今年共收到有效参评论文、软课题共计305篇。

  其中,《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鉴别方法的研究》等10篇论文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并列复合纺丝用原料及纤维性能研究》等24篇论文荣获二等奖,特等奖论文空缺。

  《关于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调查的分析报告》荣获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软课题一等奖,《服装终端发展趋势推动化纤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化纤生产型企业的化纤产业互联网逻辑分析》荣获优秀软课题二等奖。

  《新型充气夹克的研制与保暖性能评价》等30篇文章荣获三等奖,《电纺壳聚糖/聚乳酸复合神经导管的分子作用及其生物活性表征》等30篇文章荣获优秀奖。

  会上还公布了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获奖项目。

  其中,《再生聚酯黄化规律研究及色度调控关键技术》等5项课题入选2019/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支持课题;10家单位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企业奖,其中,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金钥匙奖;10人荣获2019/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个人奖,其中,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耀中、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殿才获领军人物奖。

  会上还宣布,6家企业新获得绿色纤维认证。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涤纶短纤维、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PLA短纤维)】、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着色循环再利用涤纶长丝)、浙江金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液着色锦纶6长丝)、河北邦泰氨纶科技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氨纶),以及河北艾科瑞纤维有限公司(循环再利用腈纶短纤维、原液着色腈纶短纤维)6家企业取得中国化纤协会标志产品证书和中纺标绿色纤维认证证书。

  9月9日,大会进入专题报告环节。主讲嘉宾就如何降低纺织品废弃物危害、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降解性能、化纤长丝车间智能制造全流程解决方案、我国海洋生物多糖纤维研究及产业化进展情况、闪蒸纳微纤维非织造材料研究和发展情况、纤维材料具有哪些医疗防护功效、国产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技术发展情况、基于离子液体溶剂的再生纤维素材料制备技术进展情况、疫情之下化纤企业如何促进国内外市场双循环等**化纤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及软课题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名单(优秀学术论文)

题目作者单位
特等奖空缺
一等奖循环再利用聚酯(PET)纤维鉴别方法的研究付昌飞,李红杰,陆秀琴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等奖具有快速水敏形状记忆效应和应变传感性能的纤维素/碳纳米管/聚氨酯杂化复合材料吴官正,古彦甲,侯秀良,李瑞青,柯慧珍,肖学良1.江南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 3.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
一等奖基于新型MXene制备导电织物及其电热、电磁屏蔽和传感性能研究张宪胜,王西凤,雷志伟,贺桂芳,刘硕,王莉莉,曲丽君青岛大学
一等奖熔融纺丝-拉伸法绿色制备PVDF中空纤维膜冀大伟,肖长发,安树林,陈凯凯,高翼飞,周芳,张泰天津工业大学
一等奖阻燃共聚酯固相缩聚分子量与磷含量协同作用的动力学研究姬洪,陈康,张阳,张玥,张玉梅,王华平东华大学
一等奖生物可降解PBS纳米纤维膜的等离子体改性及其润湿性能研究郭雪松,顾嘉怡,魏真真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一等奖新时代民营化纤航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审视与重塑——以“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何邦阳,沈慧,黄莹,王玄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
一等奖儿童口罩的标准与特点刘颖,鲁谦之,张楠,赵奕,靳向煜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一等奖氧化石墨烯共聚改性PET纤维的制备与表征刘圆圆,马晓飞,胡红梅,吕媛媛,郝克倩,石禄丹,俞建勇,王学利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
一等奖基于PVDF-HFP微孔膜与玻纤机织物的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秦颖,黄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二等奖并列复合纺丝用原料及纤维性能研究严岩,朱福和,孙华平,陈培,潘晓娣,陈小红1.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2.江苏省高性能纤维重点实验室
二等奖利用非织造针刺工艺将废旧牛仔布回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孟雪,樊威,马艳丽,魏同学,窦皓,杨雪,田荟霞,于洋,张涛,高黎1.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2.功能性纺织材料与产品重点实验室(西安工程大学)3.西安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二等奖基于钛系催化聚酯的结构性能分析优化纤维生产技术徐锦龙,甘宇,姬洪,王松林,张玉梅1.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 2.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等奖新型室温液态金属/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余臻伟,张旭东,吴楠,葛伟涵,张毅博,阙浩然,周严,陈凤翔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3.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
二等奖纳米砖墙石墨烯填充的层层自组装涂层在棉织物上的构筑及其阻燃性、抗静电和抗菌性能研究曾凡鑫,秦宗益,李涛,陈园余,杨利锋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新型长碳链聚酰胺1211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陈广建,唐开亮,马士州,张丽丽,冯新星1.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军事科学研究院防化研究院 3.军事科学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
二等奖扭转结构GO/SA纤维基柔性驱动器及其在光/湿气刺激下的仿生应用研究王文,李沐芳,王栋1.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2.湖北省先进纺织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用于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光热转换ZrC/PVA-co-PE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梅涛,宋银红,王栋1.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2.湖北省先进纺织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武汉纺织大学
二等奖高强,高韧细菌纤维素超薄膜及宏观多功能纤维的制备吴擢彤,陈仕艳,吴荣亮,盛楠,张茗皓,吉鹏,王华平东华大学
二等奖高性能长寿命锂硫电池用嵌入了超细*性ZrO2的多孔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夹层李雅,王昱晓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
二等奖热定型对并列复合再生聚酯短纤维性能的影响钱军,邢喜全,王方河,李军,阮佳伦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
二等奖CaO和MnO2双修饰的γ-Al2O3催化再生乙基蒽醌工作液程义,梁希慧,朱朝莹,王韩,徐锦龙,李希1.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 2.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3.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
二等奖4轴3D打印类纤维编织管状支架及其气管软骨的组织工程应用雷东,徐勇,周广东,游正伟1.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二等奖多尺度取向热响应纤维强健水凝胶:水下快速自恢复和超快速响应田晓康,穆齐锋,张青松,陈冰洁,于雯1.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东华大学化学纤维及高分子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与测量研究中心 3.北海道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院 3.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等奖纤维素纤维在苎麻有机溶剂脱胶中的分离与表征屈永帅,张瑞云,秦智慧,赵树元,施朝禾,刘柳1.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
二等奖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孔道熔体流动速度场分布数学模型建立冯培,魏大顺,杨崇倡1.东华大学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浙江恒澜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奖鹿角菜提取液直接制备卡拉胶纤维的可行性分析董敏,薛志欣,夏延致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等奖湿气响应性PVA-co-PE纳米纤维基柔性复合膜及其在仿生和智能驱动领域中的应用向晨雪,王文,王栋1.湖北省先进纺织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武汉纺织大学 2.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二等奖非液晶纺丝法宏量制备高性能天然矿物基石墨烯杂化纤维及其应用研究陈国印,艾玉露,陈涛,危培玲,张扬,侯恺,朱美芳东华大学
二等奖垂直阵列灯芯草基全方位太阳能水蒸发器件张骞,任李培,肖杏芳,陈亚丽,夏良军,赵国猛,杨红军,王贤保,徐卫林1.湖北大学,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2.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等奖芳纶纤维二维编织绳索拉伸性能试验研究丁许,孙颖,魏雅斐,刘俊岭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等奖不同截面玉石聚酯长丝及针织面料的性能研究章为敬,杨阳,张佩华,程隆棣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二等奖聚丙烯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陈龙,李增俊,潘丹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二等奖口罩对新冠病毒的防护作用及灭菌后重复使用方法刘延波,郝铭,刘玲玲,刘垚、蔡秉燚、陈志军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田纳西大学
©2020.09 生意社www.baijiantest.com





2020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及软课题一及二等奖获奖名单(优秀软课题)

一等奖关于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调查的分析报告付文静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二等奖服装终端发展趋势推动化纤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化纤生产型企业的化纤产业互联网逻辑分析倪德锋,应南茜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
©2020.09 生意社www.baijiantest.com







2019/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奖获奖单位及个人名单(企业奖)

单位名称奖项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钥匙奖
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金钥匙奖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银钥匙奖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银钥匙奖
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银钥匙奖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铜钥匙奖
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铜钥匙奖
江苏索力得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铜钥匙奖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铜钥匙奖
广东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铜钥匙奖
©2020.09 生意社www.baijiantest.com




2019/2020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绿色贡献度奖获奖单位及个人名单(个人奖)

所属单位姓名职务奖项
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庄耀中总  裁领军人物
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高殿才董事长领军人物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俞洋总经理先进人物
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谢跃亭技术中心主任先进人物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吴金亮荣翔化纤总经理先进人物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东杰副总经理先进人物
山东金英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永威总经理先进人物
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李东华副总工程师先进人物
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贺敏董事长总经理先进人物
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建新总经理先进人物
©2020.09 生意社www.baijiantest.com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