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纺织产业陷入低迷,国内纺织业重镇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却逆势上扬。今年1月至10月,规上纺织企业产值152 0173 3840.03亿元,同比增长12.4%。
从一根蚊帐丝做起,长乐纺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下功夫,实现
上游补链突围“卡脖子”问题
相较于欧美纺织业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完备的产业链,长乐的纺织业从诞生起就面临着“己内酰胺之痛”。
“公司从
“己内酰胺被几家国际化工巨头垄断,公司经常高价求购而不得。聚合切片也要从境外购买。”陈建龙说。
永荣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陈飞也发现,己内酰胺“掌握在外人手里”。“由于议价权和售卖配额决定权在卖方,长乐纺织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受制于人,限制了产能扩张。甚至发生过对方限售,我们出现‘无米之炊’的情况。”
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被“卡脖子”,龙头企业恒申集团和永荣控股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补上薄弱环节。2014年,永荣集团与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合作,在莆田秀屿布局工厂,研究己内酰胺的制造,3年后开始生产,缓解了供应压力。2017年,恒申集团花费10亿元购买40万吨己内酰胺的技术许可。2018年收购福邦特荷兰己内酰胺工厂全部股份后,恒申集团成为目前全球规模*大的己内酰胺生产集团,年产能约150万吨,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有一部分
陈建龙说,2010年中国的己内酰胺产能仅占全球产能约10%,解决“卡脖子”问题后,国内己内酰胺年产能增加到目前的516万吨,约占全球产能58%。己内酰胺价格也从2010年的超过2万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5万元/吨。
通过收购和以商招商延伸产业链,长乐纺织业打破了己内酰胺原材料供应瓶颈,打通“芳烃-己内酰胺-聚合-尼龙纤维”全产业链。目前,长乐纺织企业已在全球己内酰胺市场拥有话语权。
中游强链创新模式技术流程
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行业普遍反映劳动力人数跟不上产能扩张的速度,用工短缺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长乐纺织业以创新驱动,通过“
走进景丰科技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每天6.5万个丝饼从1000多个纺位上生产而出。自动化改造后,投料、织造、运输、包装、仓储全流程仅需保留1/3员工。长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光对比说,启用无人化车间后,车间工人数量从每车间120人缩减至每车间12人。
“机器换人”为行业提效增速提供了新动能:纺丝设备以每分钟5000米的生产速度自动运转,一小时生产纱线长度300公里;半成品在生产轨道上自动输送,精准对接;工业相机代替肉眼检验产品是否断丝、存在油污;搭载成品的落筒机器人配备雷达系统,智能定位,落筒时间从原来的60秒缩短到30秒;智能仓库仓储量达到同等建筑面积普通仓库的14倍……
陈飞说,通过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公司不仅提升了效率和产能,同时提高了产品
“纺织行业周期性强,接单、生产、检验、包装、入库、交付这些环节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旺季订单的物料要提前准备好。”金纶高纤董事长郑宝佑说。为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有序运行,长乐纺织企业探索打通生产销售链中的各个环节。“工业互联网让彼此独立的环节接入系统,为公司销售、研发、生产等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在金纶高纤的车间里,记者看到车间主控室“大脑”正在管理操控全生产流程,屏幕上显示着用户需求,订单数量,仓库空位,出货情况和未来订单预判等信息。金纶高纤总经理郑涵说,企业正在构建更贴近市场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体系。
下游延链拓展赛道提升附加值
我国纺织经编机械数量需求大,但市场份额一度被德国卡尔迈耶占据,该品牌曾垄断我国高端经编机市场。家族经营航港纺织公司起家的郑春乐说,经编机依赖进口,带来了企业采购成本高,交货期长,机械售后维修操作难等诸多问题。
“2000年公司斥资70多万元采购两套二手德国设备,机器买回来后却无法运转。中国工人们对此束手无策,请德国专家维修,费用高难以承担。”郑春乐萌生了拓展赛道,生产国产经编机,冲破国际垄断的想法。
福建省鑫港
“目前公司生产的多梳栉高速提花经编机,转速超过660转/分钟。”郑春乐说,同时,同样转速的经编机,鑫港纺机的售价比德国品牌机器便宜一半。鑫港纺机的“逆袭”降低了行业成本,带动长乐经编花边产业的繁荣。
自主设计生产的经编机解决了长乐纺织业下游的“卡脖子”问题后,经编企业逐步从自主加工转向自主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创新新面料方面,永荣锦江研发的防切割锦纶纤维,兼有抗菌、吸汗、防刮、亲肤性功能,可制作成高性能防护的手套、成衣。长源纺织与东华大学、闽江学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抗菌、吸湿等满足抗疫需要的纺织纱线,应用于防疫纺织品生产领域。目前,长乐仅功能性纤维领域就有关联企业1300多家,总产值超2000亿元,打造了包含化纤原料、棉纺、经编在内的功能性纤维制造完整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