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本世纪初的“兴工强县、商贸活县”,及至如今的“品牌立县、产业强县”而诞生的“邵东现象”一直被社会所关注。湖南邵阳市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告诉记者,邵东的书包销售量已占全国份额的70%、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箱包70%源于邵东,邵东正通过“品牌立县”和“产业强县”整合这两个“70%”的产业抱团升级,在区域内实现“百亿产业”集群的科学跨越。
邵东不沿边,不靠海,不傍河,内无强势资源,外缺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多地少、旱多雨少,农业大县的生产长期耕多收少,邵东人用“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吃苦霸蛮”的坚毅,书写了被经济学者称为“邵东现象”的区域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从“市场大县”到“品牌大县”的区域发展之路:全县127万人口中有40万人常年在外经商,全国256个县级以上城市都有邵东人经商一条街,200多条公路物流线路将上万种小商品从邵东运往全国各地;全县30多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超过300亿元,廉桥药材市场稳居全国第三,工业品市场、五金城、眼镜城、皮具工贸园等长居中部首位;一次性注塑打火机年出口60亿只,居全国**位,扳手系列和学生书包产品占全国市场的40%、70%,全县自营进出口总额多年稳居湖南前三;全县商标拥有总量居全省第二,注册商标3782个,拥有省级**商标30个,升级**产品12个,拥有******4个,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品牌战略支撑着“邵东创造”的产品畅销世界80多个国家。
箱包皮具产业是“邵东创造”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它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目前,有皮具、皮革及配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达40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箱包皮具总销售产值突破60亿元。全县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皮具及配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成为邵东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品有7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总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行第四,其中书包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中低档箱包70%源于邵东。2011年在面临欧债危机的阴影下,邵东县皮具箱包产业的总产值还突破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同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拉链、皮革、箱包原辅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县20多万农民因此脱贫致富。
尽管如此,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邵东箱包皮具相对分散的经营模式和主打中低端的方向受到挑战。箱包皮具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等新问题考验着邵东。面临挑战,邵东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新的策略:抱团发展,打造品牌,扩容升级,把皮具箱包做成区域内的“百亿产业”。
2010年,邵东县启动创建“中国箱包产业基地”,制订了邵东箱包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出台了扶持皮具箱包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平台打造上做足文章,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做强产业平台。规划建设中国•邵东(国际)皮具工贸园,组建湖南省皮具产业股份集团,进一步完善研发信息培训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县城开发区拿出2000亩地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
提供优质服务。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对外来客商实行“一条龙”服务,手续“一站式”办结;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为投资落户的客商提供贴身服务,为企业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企业投产后提供经常性服务;
实施品牌战略。每年拿出500万设立品牌质量奖、技术创新奖、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奖;财政投入100万元成立皮具箱包产品研发中心。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邵东在皮具产业的发展上,迎来了加速度的新契机。政府搭好台,企业一定要唱好戏。2012年7月, 11家有实力的箱包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邵东**个皮具产业集团公司——湖南省东升皮具集团公司。正是这种强强联合,抱团升级的发展手段,迅速提高了邵东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为了快速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品位,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皮带生产发展到书包、背包、旅行包、女包、男包等7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还聘请了专业设计人员,目前,邵东每天都有近百个皮具新款投放市场。同时,该县的箱包皮具生产也由原始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发展到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小型企业生产,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周边黑田铺、黄陂桥等7个乡镇为依托,辐射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庞大产业经济圈,经济圈一带“村村做箱包、组组搞加工、人人懂经营”,行业经济规模呈跨越增长之势。
同时,邵东县箱包皮具实现了营销网络国际化趋势。目前,邵东县有一大批经销人员活跃在广州花都、浙江义乌、河北白沟等全国各地。产品远销俄罗斯、泰国、越南、巴基斯坦、老挝、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打造升级牌,共筑品牌梦。”黎仁寅说,作为一个没有明显优势的中部县域,我们靠“办名企、创**、育名城”的产业发展战略来推动皮具产业的转型升级,到2015年,整个皮具行业的从业人员将达到25万人,行业税收将突破亿元大关,真正实现“百亿产业”年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年增税收30%的“发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