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中国皮革协会、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国家皮革和制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皮革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
作为本场论坛的发起者,兴业皮革公司董事长吴华春表示:“此次论坛主题定为‘新形象·新模式·产业链和谐共赢’,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整个皮革行业继续坚持环保理念,树立行业新形象;二是倡导行业企业实现经营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从供应、制造,到消费一体化的高效新型模式;三则是呼吁整个产业链条结束各自为战的现状,使供应商、制造商、客户等整个产业链条形成联盟,实现共赢,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论坛中,如何实现“产业链和谐共赢”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当前中国皮革行业由于受“皮革国际产业联盟与国际定价权”制约,导致国际贸易中过程“话语权低”的现状,更是引起了参会者的积*讨论。
现状:国际贸易话语权低
据悉,中国乃至晋江绝大多数制革企业制革的原料皮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对国外生毛皮依赖性很强。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中国制革企业在向国外采购毛皮原材料时丧失定价权,话语权低。
兴业皮革营销中心总监蔡一雷透露了中国制革企业对采购毛皮原材料没有定价权的具体表现。**,向国外采购毛皮,中国制革企业往往还没有看到产品质量就必须先付款;其次,交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国外供应商将奶牛皮充当阉公牛皮的现象,毛皮等级不够,以次充好。而向对方索赔却很困难,就算索赔成功,赔偿的金额也远远低于制革企业的实际损失。
“以次充好的现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尤为明显。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年底开始原料皮的价格普遍下调。按道理说,价格下调了,毛皮等级不能跟着降。可现实情况却是产品质量跟着价格一起降了,由于事先看不到产品,我们只能吃亏。”蔡一雷表示。
兴业皮革总裁孙辉跃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话语权低”的现象,根源在于中国制革企业长期以来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联盟。“而国际供应商已经有七八十年价格联盟的经验,他们具有对整个价格的控制力。中国的制革企业‘单打独斗’,各自采购,你出价50元他们不卖,同行却出价51元采购,没有形成联盟,自然要受他们约束。”
构想:建立国际贸易的国内交易市场
孙辉跃表示,兴业皮革发起此次皮革论坛,也是想借此呼吁同行业乃至整个皮革产业链条,能够组成一个国际采购联盟,提升中国皮革行业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孙辉跃表示,兴业皮革根据长期以来的市场经验,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几个构想。
**希望相关部门和协会能够转换角色,加大对企业的约束力,同时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此外,希望行业协会能够牵头成立一个“国际大宗采购的国内交易市场”,将交易过程放在国内,让采购方和供应方可以在国内洽谈后,再去贸易部和海关办理相关手续,交易过程透明了,价格才会透明,制革行业也才能参与定价权的制定。
其次,国内可以效仿国外设立一些新型的组织,例如有一些皮革行业的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价格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达到互相制约规范。
*后,企业要改变依靠个体独立采购的行为模式,增强责任感,加强自我约束,避免各自为战,陷入恶性竞争。
出路:建立“诚信荣誉榜”
针对此次论坛提出的问题,国际皮业贸易协会副主席、国际皮业贸易协会亚洲委员会主席、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表示,其实近几年来,中国皮革行业在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上已经有所行动,而且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张淑华介绍,去年,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皮革贸易委员会的主席国,她本人就是主席。同时,应中国邀请,去年该组织已经将国际皮革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从英国迁到了中国。“要知道,这个组织有80年的历史,秘书处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但由于中国是皮革生产贸易大国,所以秘书处搬进了中国。这代表着我们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提高我们国际话语权已经迈出了**步。”
“其实我觉得目前国际贸易的价格是透明的,它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之所以觉得不透明,其实是贸易规则不透明,威慑力不够。”对于如何解决贸易规则不透明的现状,张淑华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制革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已经全员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所有制革企业要全部使用国际贸易6号合同,不能单凭一个电话或者纸条进行贸易;其次,在贸易过程中,要求合同中必须明确三个定量,订货的数量、交货和交货期,这样一旦谁违约就很容易判断;*后,还将在皮革行业形成一种表彰制度,能够很好地遵守规则的企业,就能上荣誉榜。如果失信了,就会从荣誉榜上掉下来。
“有了这个荣誉榜后,我们会拿去国外宣传,告诉国外供应商,中国制革行业有自己的行业行规,如果你们要和我们做生意,就必须遵守我们的行规。遵守了就会得到我们的保护,否则也会被我们拿出荣誉榜。”张淑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