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利润下滑和一些门店关闭的传闻,把李宁这个**的体育用品品牌推到了聚光灯下,有人以“李宁的国际化之殇”为此做总结,把原因归结为品牌国际化的失败。
“国际化”显得不太好“玩”,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应该放弃?
走品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创造品牌是远比制造产品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在品牌国际化道路上行进时,不应在乎一时一地的利润得失,而是要追求消费者的价值认同。要相信有了品牌力,才能带来销售量。这是记者日前采访体育用品业内外人士,听到的比较一致的观点。
匹克实践:贵在坚持
匹克集团总经理许志华日前表示:“国际化是匹克坚持不变的信念。尽管当前全球经济距离复苏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非常乐观。我们已经通过优化渠道、提升单店效益和增加设计研发投入等措施,提升终端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相信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将进一步拉动内需,出口和进口并重,中国企业将更有充足底气走出**、走向世界。 ”
一双匹克篮球鞋,过去出口到美国只能卖到10美元一双,而现在作为NBA的第三大赞助商,匹克篮球鞋可以在美国卖到80美元一双,这是匹克这些年来坚持走品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取得的*直接的效果,通过品牌输出提高了市场溢价能力。
自156 0190 2607年开始,匹克就提出创国际品牌的战略。进入新世纪,战略目标更加清晰,加快了品牌文化的输出与渗透。随着姚明的加入,红火的NBA成为匹克**个合作目标。他们通过签约姚明所在的休斯敦火箭队,以及欧洲篮球全明星赛等赛事,成功赢得了NBA的芳心。随后他们又和世界*高的篮球主管机构国际篮联(FIBA)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些国际化资源的带动下,匹克很快走出了中国运动品牌的“迷魂阵”,成为市场中名列前茅且定位清晰的知名品牌。
与NBA的深入合作也帮助匹克敲开了美国市场大门。有了NBA及其球员的背书,使匹克赢得了美国消费者的兴趣与消费欲望,也借此赢得了美国连锁销售集团以及NBA联盟内多个俱乐部伸出的橄榄枝,洽谈进入其连锁商店、Teamshop等。
匹克在欧美大市场之外也同样积*地进行品牌渗透,在今年8月的伦敦奥运会上,匹克赞助伊拉克、新西兰等多国奥运代表团,在全球越来越广泛的地区获得了知音。
现在,匹克正在收获国际品牌打造带来的商业价值。许志华称,来自英超的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已经向匹克发来邀约。“阿森纳将匹克定为其全球合作名单七大目标企业之一,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初步接触,此外,来自意甲的一支球队也在与我们接触。 ”
体育营销威力显著,然而,这并不是件你愿意砸钱就能做的事。要赢得NBA代言人的认可,关键是产品品质。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匹克在北京、广州、泉州、洛杉矶建立了四大研发设计中心,吸纳了来自国内及美国等地的优秀科研人员和设计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产品款式。四大研发中心的选址颇有讲究:泉州是中国鞋企的大本营,北京、广州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服装集散地,洛杉矶是享誉国际的时尚之都、耐克的老家,这些据点为匹克提供了时尚情报、成熟的环境和丰富的人才。目前,匹克已经拥有独立研发的三级缓震技术及其他相关20多项专利。
在品牌国际渠道建设上,匹克也有精心谋划。**,通过NBA将匹克品牌打入美国市场,随后通过联合产品包括与NBA代言人联合开发专属装备,进入篮球俱乐部连锁商店等方式,在美国市场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接着,匹克用开发联合专业产品的方式,通过FIBA、WTA等国际赛事组织,将匹克带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匹克除在美国拥有两家自营专卖店之外,销售网点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销售导向”误区
匹克选择品牌国际化,当年*大的动因是觉察到经济正在趋向全球化。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更显必要和迫切。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
目前,即使是国内市场,实际上也已经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市场里,本土品牌实际上面临的也是一场国际化的竞争。因此,所有的中国品牌,只有以国际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可能在一场国际化的竞争中获胜。”知名品牌专家曾朝晖说。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并购、出口、策略联盟等手段来达成全球化。但是建立一个成功的国际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日本品牌、韩国品牌都花了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来建立全球化的地位。匹克能够有今天,同样也是因为多年的坚持不懈,所以,许志华特别强调的是:在走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要保有一点耐心,要有定力。
在伦敦奥运会上展示了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国际范”的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日前在新浪金麒麟论坛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觉得在国外做消费品,*重要的就是心态。我们原来大量出口的是低端的产品,造成了一种"负影响力"。中国品牌要走出去、要赢得尊重,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经过10年、20年,塑造出一个真正值得消费者尊重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你绝不能以三五年就得一个大便宜的心态来做”。
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时比较容易陷入 “销售导向”误区,急功近利。 “品牌的成功有两个层面,一是销售量;二是品牌力。前者带来成交量,后者带来溢价或利润率。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很看重销售,一直走以价格换市场的路子。在中国初期的市场这么做可能还是行得通的。但是在这些企业离开中国进入全球市场之后,这种主场优势就没有了。全球化以后,再把中国本土的做法搬到全球,就是一个谬误了。可以说,销售强而品牌弱是中国企业的沉疴,在品牌金字塔上,*底层的内涵是对品牌的知晓,再往上分别是:愿意购买,认可和信任,很多中国品牌都还只停留在底层。”专家指出,要让消费者达到认可和信任,形成饱满的金字塔形状,中国企业必须改变销售导向的思维,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把品牌经营好。
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华通明略公司发布的有关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调查数据显示,多达83%的国外被调查者不知道中国品牌。既然中国企业的 “品牌力”还十分薄弱,既然品牌力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中国企业就必须坚持在这条道路上探索下去,即使风险大、成本高,充满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