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内娃22日开始为期5天的访华行程。她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官员以及商会和消费者保护协会代表进行了会面。
库内娃表示,在确保消费品安全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是她此行的目的之一。“欧盟是中国的**大出口市场和贸易伙伴,增强消费者对于市场和产品的信任符合欧盟和中国的共同利益。”
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723亿美元。而消费品在中欧贸易结构中占据重要部分。据专家估算,欧盟消费者每年由于购买中国消费品而减少支出约600亿美元,由此增加了欧盟大众特别是中下层居民的福利。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统计报告称,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有证据显示,去年由于中国发往欧洲的套衫受阻,欧洲零售商在关键的秋冬交易季节损失8亿欧元。
为加强中欧消费品安全合作,双方于2006年1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欧盟委员会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关于管理合作安排的谅解备忘录》。库内瓦表示,一年多以来,双方的合作取得了积*进展,此行目的之一是推进该备忘录的执行。
作为举措之一,自2006年起,原产地为中国的非食品类消费品被纳入欧盟的“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可在**时间获知欧盟市场上查获的不安全产品。
“欧盟一直不断完善这一系统,未来也将为中国政府提供更多具体信息以便更迅速地追溯问题商品的来源。”库内娃说。她表示,中国政府今年10月将向欧盟提供第三份关于商品信息的报告,其中也包括将采取的预防和处理问题的后续措施。
“我们期待看到中国政府即将提交的报告。”库内娃说。
除谅解备忘录外,欧盟与中国官员一直在消费品安全领域保持着定期联系。去年10月,双方又启动了“更安全玩具路线图”。库内娃表示,欧盟愿为中国官员和企业界代表举办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的操作程序以及欧盟的消费品安全标准。
中国政府目前已建立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严格的产品出厂的检验制度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等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此外,国家质检总局正在加大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建设,从产品出厂时刻到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全过程追踪产品质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