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老罗,已在温州双屿镇的鞋都路上开了几年的小吃店。鞋都路的两侧都是制鞋厂,店里做的也就是鞋厂员工们的生意。几年来,老罗的小吃店和制鞋厂一起,经历了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冷暖兴衰。
2006年,欧盟对中国皮鞋开征反倾销税,“边上有几家厂子基本都快停工了。”老罗说,他的小吃店生意也越来越淡。随后,是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
2010年底,就在老罗打算关了小店时,听到一个消息:“欧盟反倾销税马上就要停征了”……
今年4月1日,是欧盟停止向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一周年,温州鞋企在欧盟的市场却迟迟没有出现强势反弹。无论订单量还是出口金额,依然保持着过去较为平稳的态势。当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重新向温州人打开时,他们选择了冷静和克制。一方面,欧盟虽然停止征反倾销税,却时刻对中国鞋企保持监测;另一方面,温州鞋企也意识到,靠低价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长达五年反倾销税下的温州鞋都
在双屿镇,沿着104国道南侧一带,每个路过的人都能隐隐闻到一股皮革的味道。这里,正是温州鞋革业的中心温州鞋都。
在双屿镇鞋都路上,*常见的场景便是三三两两穿着不同颜色制服的工人。而几乎每个企业的大门口,都会有一张招聘启事。鞋都正在用这样的方式,昭示着自己的生产力和订单。
直到今天,鞋类出口依然占据着温州外贸的头把交椅。欧盟长达五年的反倾销税,对于温州制鞋产业的影响,似乎没有外人想象的那般严重。
根据温州市商务局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2007年欧盟正式向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一年后温州鞋类出口总额为24亿美元,增幅20.08%。这一增幅,仅比前一年降低了六个百分点。
此后,由于金融危机与欧盟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温州鞋类出口增幅在2009年一度达到*低点,出口金额仅比上年增长0.06%。2010年,温州鞋企全年出口额增幅甚至达35.79%。倒是2011年,反倾销税取消后,出口总额增幅又回落到了26%左右,为47.2亿美元。
仅从这些数据上看,欧盟征税与否,对温州鞋企而言似乎没有过大的影响。
全国两万人失业 小企业受影响*大
“企业规模越小,产品档次越低,受的影响就越大。”温州市商务局外贸处处长卢华茂,在谈到欧盟反倾销税时如是说。
2006年10月7日,为保护欧盟各成员国利益,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从中国和越南进口的皮鞋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
卢华茂说,产品层次不高、订单分布也比较散的中小制鞋企业,是征反倾销税后的*大受害者,“这些企业的客户本身就要选择低成本货源,一征税,立马就转向了成本同样不高的印度等国。”
由于欧盟的反倾销税只针对皮鞋,为规避高税率,温州不少企业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从原来以真皮为主转变为以布面、革面鞋为主。然而,这样的措施,并没能减缓金融危机和贸易壁垒给温州鞋企带来的压力。
根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03年,温州约有5000家一定规模的鞋企,而到2008年一季度,这个数字缩减成了2600家。另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反倾销税导致中国输欧皮鞋产量降低20%,出口减少约4000万双鞋,造成中国约两万名工人失去工作。
欧盟重开大门鞋企谨慎返场
2006年10月,当奥康集团外贸部负责人李海军得知欧盟将针对中国进口皮鞋征反倾销税的消息时,几乎是将董事长王振滔拖出会场并告知他这一消息的。
16.5%的反倾销税,意味着每双“输欧”皮鞋的销售价格凭空增加200元人民币。当时,奥康鞋业60%~70%的外贸产品是销往欧盟市场的。这一消息对奥康在外贸市场上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击。2011年3月,欧盟停止征税后,奥康上下*为兴奋。但此后的一年,奥康对欧盟市场的开拓,比2006年以前要谨慎了许多。
需要注意的是,在取消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欧盟出台了五项针对中国鞋类的监控政策,包括每周一次的重点监测以确保没有不公平行为;促使进口鞋产品使用强制标签以明确原产地标识;严格监控中国鞋企有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求中国政府开放高端鞋零售市场;关注中国鞋企享受各类政府补贴的情况。
“行业协会曾提醒过温州各家鞋企,停止征收反倾销税后,不要盲目接欧盟订单,以免欧盟采取其他方式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奥康集团策划部经理王海龙说。这也是不少鞋企目前依旧比较克制的原因之一。
作为浙江省鞋业出口**企业,巨一集团也是出口欧盟的龙头企业。集团董事长潘建中说,虽然这一年订单较以往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巨一采取的是“小心谨慎、不图激增效果”的原则,并且将每年进入欧盟的出口增幅控制在10%至20%之间。
靠低价占市场的日子已经过去
与此同时,欧盟连续征收了五年的反倾销税,也让温州鞋企开始了反思:即使欧盟不再征收反倾销税,靠超低价皮鞋占领市场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了。有实力的鞋企纷纷选择了提升质量,而非一味保证出口数量。
“以前也做出口单价在10美元一双的皮鞋,但现在基本上不接这些订单了。”王海龙说,目前奥康出口到欧盟的皮鞋单价基本都在20美元以上,出口到德国的一部分皮鞋单价甚至达到50美元。
“只有抓住大客户合作,提升自己的品质,才能在贸易壁垒出现时经受得住。”王海龙说,如果永远在低端生产线上徘徊,一旦出现新的壁垒,客户很轻易地就会将订单转移给更廉价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