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省城杭州300公里的浙江温岭是座富裕的小城,高楼林立,商业繁华。
2月24日,有雨。
在一场拆违之后,遍地是留下来的砖木,雨水穿过残物流向附近被污染过的河道。
这里是皮鞋之乡,这一产业占当地工业生产总值的近20%,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被拆后留下的废墟几乎都来自于皮鞋行业存在的违章建筑。这也昭示着,温岭皮鞋行业“低、小、散”的面貌。
今年1月14日,温岭大东皮鞋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6人遇难。这场大火加速了温岭皮鞋行业整治的到来。
温岭市委市政府大年初二便进入工作状态,一度关停5000多家鞋企,更有3000多家无证照、无合法场地的鞋企或将永久消失。不仅仅是温岭,浙江省各个块状经济发达地区,都在今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攻坚战中尝到了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断腕之痛”。
在距离温岭约400公里的金华,为了治理水环境,当地金东区关停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1243家,生猪存栏量因此减少30多万头,而浦江县在2013年6月开启“五水共治”后,取缔的水晶加工企业更是多达156 0190 2607家。
曾经给浙江经济带来动力、让百姓富足的“小狗经济”,正面临着****的挑战。
“浙江有约80万家小微企业,关掉10%,也是正常的,甚至还不够!”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浙商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兰建平说道,“高耗低效的‘低、小、散’企业应该给有创新的小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经济上去了,环境不行了。”一位浙江经济的观察人士说。在浙江,政府强力推进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正试图打造*宜居的家园。
“零容忍”让谁*受益
对于违章建筑、污染企业,浙江省各级政府的态度高度一致——零容忍。违章建筑遍地、污水横流的动因无疑是利益。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小、散”曾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也补全了产业链,*终形成了浙江的块状经济。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因素,如污染、资源消耗、低水平竞争、安全隐患等也是不言自明的。
去年以来,浙江省打响“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攻坚战,力度之大、执行之强硬,前所未见。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众多不规范经营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低、小、散”企业大多没有营业执照,藏身于违章建筑、民房之内,也是“三废”的直接来源之一。
**的整治力度的确让浦江县“牛奶河、垃圾山”的现象一去不复返。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浙江“三改一拆”累计实施1.9亿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370%,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亿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的500%,占三年目标的150%。
整治风暴中,各地对于“低、小、散”企业、个体户重新恢复生产设置种种条件,比如温岭要求鞋企必须要有营业执照且通过安全隐患排查,*低100万元注册资金,有100平方米的厂房或者2间民房。但凡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一律不准重新开工,政府也不再批准用民房办厂。这样的要求,彻底封死了温岭一些企业的复生之路。
以经济阵痛换环境健康
浦江县大畈乡清溪村虽地处山区,距离浦江县城半小时车程,却有过家家有人租、处处有厂房的盛景。现在不但办厂的外地人走了,本地的青壮年也不得不离开村庄,前往义乌、浦江等地寻求机会。据悉,以前清溪村一对夫妻购置一套设备生产水晶,一年收入少则5至6万元,多则10多万元,现如今不能生产水晶,只能外出打工,年收入能够达到4至5万元就了不起了。
外地人和青壮年的离开,让原本繁华的清溪村、河山村多了几份落寞。清溪村村里广场上,《浙商》记者只见到几位老人。据说在整治之前,这里可是热闹非常。
村庄落寞的背后是经济集聚区的开工建设和境内河流的净化。距离河山村1000米的地方,便是浦江县新建的四个经济集聚区之一。“村民的房子无法租给水晶小厂了,但以后集聚区里进驻企业后,可以租给在集聚区里的工人,村民也可以进厂工作。”浦江县仙华街道河山村党支部书记黄达勇如此期望。
清溪村广场边上有个水池,原本用的是自来水,现在已经引入了村边小溪的水。以前小厂都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生产垃圾丢在路边,河流变成了“牛奶河”,路边是“垃圾山”。“现在村里厂少了,水清了,垃圾没了,清溪村总算名副其实了。”清溪村原党支部书记倪国紫沿着溪边散步,“这些都是好事,至于以后的生活总会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