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新闻稿称,2012年中国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而此前,国家统计局称2012年外贸的贡献率是-2.2%。两部门的计算结果如此悬殊,原因何在?
虽然国家统计局并没有明确其外贸贡献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但从历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来看,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指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增量与支出法GDP增量之比。此外,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也明确注明所使用数据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即按不变价格计算。将其与海关总署的计算方法相比较,就会发现存在以下不同之处:**,海关总署所使用的数据均按现价测算,并没有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第二,国家统计局所计算的贡献率是基于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增量,而海关总署只统计了货物贸易净出口增量;第三,海关总署在计算GDP增量时选取的是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即按生产法核算的GDP,而非按支出法核算的GDP。可能正是由于上述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的差别,才导致两个部门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分歧。
事实上,所谓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贡献率,并不能真正体现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支出法GDP计算公式,进口增长对GDP增长完全是一种负拉动。这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过去20年,我国外贸出口*大地带动了国内经济增长,在缓解内需不足和就业压力、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外贸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我国对外贸易步入出口和进口并重的新阶段,使我们更有理由来重新审视外贸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为外贸进口“正名”。
进口之所以长期戴着“负贡献”的帽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进口“挤出”了国内生产。而事实上,很多进口产品是因为国内不能生产或者不能满足需求才进口的。如果没有进口,那么这部分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形成不了GDP。我国进口的许多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不仅缓解了国内短缺要素的约束,而且也会带来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国内生产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加紧技术研发,进行模仿和再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管理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此外,我国的进口产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这些产品的进口有效地弥补了国内供给缺口,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进口品与国内产品是高度互补的,这些产品的进口可以带动对国内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苹果”系列产品风靡全球时,中国制造的“苹果皮”也着实跟着风光了一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进口增长非但没有“挤出”反而创造了国内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这就需要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外贸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统计指标固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但是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经济内涵,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纯数字游戏意义上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