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正在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本报今天刊发三篇关于民工生产环境的记者亲历报道,反映劳动环境作为事关民工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重视。但是,至今仍有一部分企业存在各种隐患威胁着民工。希望各地进一步严格制度,依法办事,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工作,像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保护这些默默劳作的城市建设者。——编者
王从志低着头用刷子在鞋子的底垫刷上胶水,这个从江西来的年轻人在温岭横峰街道一家私营鞋厂里做刷胶工。他忙得不愿跟记者搭话,因刷一只底2分钱,一个班次刷2000只,能赚40元。
让我不可接受的是,这个年轻人“嫌戴口罩麻烦”。我很想提醒他:那些制鞋用的溶剂或粘合剂通常含有一种致癌的物质——苯;我更想告诉他,有的民工去世,鉴定结果是有机溶剂中毒……
温岭是全国*大的出口鞋业基地,从做注塑鞋、旅游鞋开始,现在品种已扩展到皮鞋、凉鞋、休闲鞋等各类。支撑起这个产业的,有勤劳聪明的温岭商人,也有吃苦耐劳的一线工人,他们基本上是外地农民工。
鞋业的发展,带来了职业病和消防隐患这两大威胁民工安全的问题,成了当地一道挥之不去的隐痛。因为制鞋要有大量用于粘合的有机溶剂。生产工人长期不加防护地与其接触,就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各种类型的白血病;这些溶剂和大量用于制鞋的皮革、辅料又属于易燃物品,*易引发火灾。
横峰街道有大小鞋厂2600多家,年产值约五六十亿元,从业的外来民工有5万多人,已远超过本地人口。近年来,这里成立了温岭**个镇级的安全监察队,**个镇级的专职消防队,在鞋厂中普遍倡导推行用工体检、有毒岗位分发口罩、车间通风、使用合格低毒胶合剂等。即便这样,街道主管工业的领导还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关心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安全”。
在当地另一家中型企业里,流水线上有很多外来工在给鞋底、鞋帮上胶水,但几乎没有一个戴着防护用品。当我刚蹲下去凑到工人跟前说话时,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刻从工作台上的那碗“胶水”里冒出来直钻脑门,令我一阵晕眩;再看工作台下一个标着“大东树脂”铁皮桶上,清晰地写着“强力接着酸剂,含有机溶剂,使用时请佩戴适当防护用具”。问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长时间不戴口罩怎么受得了?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发了,戴了觉着闷,不戴也习惯了。”
有害物质就是这样在人们的漫不经心间和松懈的管理中“突破”了人体的防线。在这家企业的另一个车间里,四川来的民工王余波正在给皮鞋喷漆,他也知道呈气雾状喷射出来的鞋漆含有致命的成分,但就是只愿戴两层普通的白纱口罩,管理人员只是在记者问起的时候才说了句:“防毒面具发了,他嫌重。”
“三合一”企业屡禁不止,是威胁民工安全的另一大隐患,这类企业车间、仓库、员工宿舍处在同一建筑物内,*易引发火灾和民工的人员伤亡。通过大力整治,横峰街道现在每个月查到的这类企业数量已下降了75%,但仍有不少。企业主跟劳动监察队玩上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查到了,七天内整改,并通过了检查,下一回又旧病复发。面对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只有十来个人的执法监察队伍明显力不从心。
温岭的同志也领记者去看了一家十分规范的企业。在温岭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喷漆工用的是一次性的活性炭口罩,刷胶以及粘合流水线上,每个工人工作台上都有一个吸气孔,连成一个巨大的通风管,直接排入车间外的地下管道,而厂区关键部位的应急灯,每个价值高达3000元。
“宝利特”有条件在民工安全问题上加大投入,但正在成长中的众多小企业该如何应对那两大挥之不去的隐痛呢?深究下去,民工的安全防护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大课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块状经济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应当是有限的、适度的。采访中,我们走访了好几家企业,有车间、仓库挤在一起的,有宿舍、厂房在同一片屋檐下的(用工高峰时宿舍里要住进上百人),但企业主也很烦恼,有的说,前年就申请了10亩土地的用地指标,土地太紧张,根本轮不到,但生产却在扩张,蜷缩在现在3亩地里,怎么可能造员工宿舍?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温岭有的乡镇,去年下半年又冒出一大批家庭作坊式的鞋厂,这些鞋厂生产就在自家房间里或房外的工棚里,狭小空间根本谈不上什么良好的通风或消防设施。(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