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离重庆主城*近的县城,已形成年产皮鞋6000万双、年产值近40亿元、从业人员近6万人的皮鞋产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
在规划占地2600亩的鞋都工业园内,已入驻鞋企30家,包括来自浙江、四川、台湾等地的鞋业大腕,总投资超过10亿元。工业园内,已建起西部*大的鞋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20亿元。
“60万璧山人当中,有20万人在皮鞋的产业链上工作。”日前,璧山县制鞋办主任孙华称,坊间流传的“一双皮鞋养活三分之一璧山人”并不为过。
璧山人制鞋已有百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便是远近闻名的“皮鞋之乡”。民国初年,制鞋企业达数十家,产品还成为华北、东北商贾的抢手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璧山县委、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培育这项产业。
腰包越来越鼓璧山人均存款9500元
“目前,璧山城乡居民个人储蓄额已逼近1万元。”日前,璧山县委书记丁洪表示,重庆直辖十年,是璧山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
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即可见一斑。来自县统计局的数据,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02年为7223元,2006年预计达到10950元,增长了5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迅速增长,2002年为2707元,2006年预计可达到3900元。
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全县金融机构的存款额开始不断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33.2亿元,2006年则达58.5亿元,年平均增长15.2%;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2002年的5452元,增加到2006年的9500元,年均增长14.9%。
当然,令人鼓舞的变化还不只这些。2006年,璧山县财政收入达到8.7亿元,较2002年增长了1.9倍。
来自该县经委统计的一组数字:从直辖前的156 0190 2607年到2006年,工业总产值从27.89亿元增长到159.71亿元,增长4.73倍,年均增长19.06%,工业增加值从9.21亿元增长到41.38亿元,增长3.49倍,年均增长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从40.01%增长到53.7%,增长13.69%。同时,与156 0190 2607年相比,璧山的规模工业企业从30家增加到172家,工业总产值从5.24亿元增长到81.56亿元,均增长14倍多。
创业者喻小华———“我欠县政府一个人情”
坐拥千万身家的皮鞋厂老板喻小华,毫无大老板的风度和派头。
喻小华是农民出身。早在1990年,16岁的他从农村出来,投奔到姨爹的家庭作坊中,当起皮鞋原辅材料店营业员。“说是营业员,其实和全职保姆差不多。”喻小华笑称,看店、押货、卖货,煮饭、买菜、带小孩,这些活全包干。1993年,姨爹将店转让,喻小华和新婚妻子东拉四借,凑足4500元钱开起夫妻店。
那是间18平方米的小店,喻小华站着伸手就可摸到屋顶。夏天的夜晚,临睡前必须冲着屋顶浇上几桶水来降温。每天凌晨3点起床,花1.8元坐车到重庆进货。个中艰辛难以言表,但凭着这家小店,喻小华开始发了——日均营业额5000元、常怀揣数十万元跑到广州、珠海等地进货。
2000年,喻小华“搬家”了。他在新建的“皮鞋城”买下270平方米地块,修建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厂房和销售店铺,开始生产皮鞋。其间,有知名厂家找到他,要求贴牌生产,他不顾家人反对,拒绝了这些生意。“花时间为别人贴牌,为别人做嫁衣,还不如花时间创自己的品牌。”那时,他在全县鞋厂老板中,**申请了注册商标“米棋”。
生意上了轨,想不赚钱都难。喻小华发现,一年下来,营业额轻松上百万元。喻小华想把生意继续做大,却遇上了“地皮”难题。瞅着县里正在规划皮鞋工业园,他看中其中一块地皮,在县领导的协调下,顺利地以每亩7.8万元的价格,买下了40亩地。2006年6月,建成新厂房,启动两条流水线。
“我还欠县政府一个人情。”日前,喻小华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凝视着窗外的停车场、职工食堂、钢结构标准厂房,无比感叹:“要不是县领导出面,当时真的准备放弃,心想守着小厂房这辈子也够用了,谁敢想拥有这么个现代化大企业。”
事实上,璧山县鞋办统计,全县目前共有鞋企1340家,其中生产企业800家,年销售额均超过500万元。这些鞋厂老板中,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璧山农村人,以前多数从事家庭作坊,一间店铺,前半间作商店卖鞋,后半间是厂房,既不成规模也存在安全隐患。县里先后规划皮鞋城、皮鞋工业园区,收取低额税费,鼓励和引导农民老板做大做强。如今,至少有800人已成身家上百万元的富翁,还有不少上千万元,甚至过亿的。
当然,靠皮鞋当上大老板的,还有托运、营销、餐饮等产业链条上的人。璧山县鞋办介绍,专门为厂家托运皮鞋及原料的托运企业已近100家,从业人员上万。
记者手记好酒也要勤吆喝
在璧山县采访时,遇到一个同样关心璧山皮鞋的的哥。
那天,我从皮鞋工业园区出来,坐上一辆出租车,的哥陈炳亮得知我是记者,说:“不收你车费,只请你帮忙呼吁一下,咱们璧山皮鞋**是货真价实。”说罢,陈炳亮还指指自己脚上的黑色皮鞋,以示没有乱吹。
见我一脸不解和疑惑,陈炳亮笑了笑,解释道,有次他买了双璧山皮鞋送给在主城区读书的侄儿,谁知侄儿不愿穿,还说“穿上去很掉价”。“璧山的皮鞋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许多鞋厂老板的思想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层面,很少到外面去吆喝……”
陈炳亮滔滔不绝说了一大通,并一再强调“璧山皮鞋有名气了,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随后,我把采访中获知的信息告诉了他:县委县政府引进奥康皮鞋这只“狼”之后,不少鞋厂老板开始注意产品的上档升级。截至目前,璧山县有500余个鞋业产品注册了商标,比如米棋、百折不挠、尼斯—雪豹等;还有一些企业陆续获得中国**产品、国家**产品、重庆市**产品、重庆市**商标等荣誉称号。
下车之后,我坚持把车费付给这位热心的哥,“只要是好东西,我们一起来宣传。”陈的哥开心的笑了。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