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服饰艺术,其工艺的历史大约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唐代在制作技艺上有所进展,宋代之后逐渐在民间发展盛行,而现在呢?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故有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今天不讨论“舌尖上的中国”,我们要来聆听——“鞋尖上的中国”,而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鞋子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其工艺、功能、设计、款式、颜色、材料都颇有讲究,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很多地方古老特色的特殊工艺及制作方法,赋予了一道美食灵魂与生命力,而一双有灵魂与故事的鞋子,同样如此……
绣花鞋,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服饰艺术,其工艺的历史大约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00年左右),随着纺织业的发达而突起;唐代在制作技艺上有所进展,宋代之后逐渐在民间发展盛行;20世纪50年代前,绣花鞋曾遍及全国城乡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如今已很难寻觅,只能从残留的壁画及考古挖掘的墓葬中偶见其影,故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复制、重塑、技艺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绣花鞋,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
而现在,关于“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手工绣花鞋”这样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媒体的关注和重视:
(一)山东济南: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绣花鞋
2009年1月17日,山东济南郊区集市上出售的传统手工艺儿童绣花布鞋。这种布鞋也叫“虎头鞋”、“脚包子鞋”,这种鞋做工复杂,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工艺制作,鞋面图案通常夸张地绣以老虎头和各种花色,色彩鲜艳夺目。
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时下很少有年轻人再学习这种鞋的制作,而且当前孩子很少穿这种传统制作的手工鞋,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鞋也将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二)逐渐消失的壮族绣花鞋
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几名妇女在地摊上购买壮族绣花鞋。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体现壮族女子个体创造性劳动以及情感寄托的绣花鞋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壮族绣花鞋制作工艺也逐渐失传。目前,在广西各地壮族聚居地,只有少数壮族老人还能掌握绣花鞋制作技术,他们偶尔制作一两双,在街边摆摊出售。
(三)**手工绣花鞋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
“在我祖父的年代,名门贵族、军阀、富商的太太、小姐们要买鞋,师傅们带著鞋面花布到府服务,就在这些有钱人家的后花园,为她们专属订制绣花鞋。”位于西门町的小花园绣花鞋第三代陈弘宜先生描述著当年有钱人家小姐们买鞋的景况。
这家位于西门町闹区后段人潮较少的小花园绣花鞋,品牌创建于156 0190 2607年,从1949年从上海来到台湾开业至今,历经了传统产业的起起落落,店里还放置了几双已无法再生产的绣花鞋,这是上一辈的店老板父亲流传下来的时代产物,现在的师傅已无人能再做出此款鞋型,在没有强力胶、裁缝车的时代,全靠师傅们一针一线滚出鞋边金轮、一木一钉敲出底鞋皮革,背后所下的苦功随着汗水蒸发已是过往,唯有这十几双绣花鞋仍保有时代的风采,现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内等待有心人上门,品味收藏,将旧时代的美丽给永久保存。
除了保有传统技艺,现传承至第三代的店老板也懂得在布料上求新,让客人穿起绣花鞋方便搭衣,一般外面贩售的绣花鞋以尼龙布料为主,而小花园的绣花鞋有绸缎、丹宁、织锦、麻、绵与牛仔布等,传统素材加上时尚流行设计造就其款式的丰富性;鞋花图案不再局限於过去代表吉祥如意的龙凤、鸳鸯、梅花与牡丹,现店面亦有诸多花卉以及流行珠片等镶嵌在鞋面上,另有新款旗袍扣鞋,中国古典风格尽现。
如今,各商家鞋品款式琳琅满目,工厂大批出货,传统技艺逐渐式微,小花园绣花鞋依旧传承著中国文化。*早,从祖父传给父亲的、现交到老板手上的一句开店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未来老板也会将此句传承给正在学习打理店面的女儿,让凋零不再的手工艺、岁月年华的老鞋店,凭借着一双美丽绣花鞋,在吹起现代时尚潮流的大风之下,仍要一步一步慢慢走出自已的路。
王冠琴:要绣出鞋尖上的中国
王冠琴,是中国传统绣花鞋文化的传承者。近20年来,她痴迷绣花鞋,在文学典籍中寻找灵感,制作了几百双各个朝代、各种民族风格的绣花鞋。这位老人说,她要绣出鞋尖上的中国。
图为王冠琴老人
受祖辈影响,王冠琴从小就开始学习绣鞋。小时候为了学绣鞋,她没少挨打,但是也让她练出了“飞针手似燕”的扎实功底。1994年退休以后,王冠琴像着了魔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绣花鞋制作中,由于长期坐着绣鞋和查阅古籍,王冠琴的腰椎出现了问题。因为绣鞋累眼,她的视力也出现了问题。虽然家人曾经不理解,但她一直没有放弃过,她说:“绣花鞋就像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弃它。”
也正是因为她把绣花鞋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虽然曾经有很多人提出过购买老人的作品,她都坚持“只绣不卖”。 她说,她想要保存住自己呕心沥血复原出的古代鞋履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一个可以沿袭的模本。因为绣花鞋它不仅是一个鞋,它主要体现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上,所以这个必须得在文化上进行传承。
王冠琴用“海底捞针”来形容她踏寻绣花鞋文化的过程,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戏曲都成为了老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老人的得意作品之一“凤头履”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中华古今注》里的一句话“秦始皇令三妃九嫔趿蹲凤头履”。她说,“绣鞋是一种忘我的状态,那种感觉特别舒服,心态平和时创造出来的作品更有灵性,更有韵味儿。”
王冠琴被称为“绣鞋设计工艺大师”,2007年,她被北京市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10年起,她应邀创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列中关于绣花鞋的作品,里面记录了老人多年来制作绣花鞋技艺、历史渊源等内容,已经称得上是“鞋尖上的中国”, 2014年,她出版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绣花鞋制作技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王冠琴老人的绣鞋工作室,有近300多双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绣花鞋,既有皇帝穿的龙靴,也有后宫嫔妃穿的凤头履。此外,汉代的钩履,东晋的五朵履,唐代的女官履,清代的格格鞋,应有尽有。王老师制作的绣花鞋,注重绣线与鞋面、鞋口、鞋底的色彩搭配,结合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风格特点及刺绣与缀饰相融合的手法,使绣花鞋产生立体的美感。造型别致、构思巧妙、配色协调、做工细腻,既有浓厚的传统韵味,又有靓丽大方的美感,显现了豪华、典雅、富贵的风格特色。她的绣花鞋作品分为夕阳(老年)、新娘、古装精品等多种系列,作品在历史、文化、艺术、收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对于这项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手工绣花鞋,它未来的发展之路,又将如何?王冠琴的老人的做法便是很好的诠释,保护绣花鞋文化传承,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风格,她表示,接下来她还将走进校园,给更多的学生普及绣花鞋的相关知识,使大家不仅学到技艺,还能把物质和文化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华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