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德国公司,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奔驰’、‘大众’、‘西门子’等名字,但对于‘布里塔’、‘豪尼’、‘希拉布兰德’这些公司,恐怕就十分陌生。”这是前两天新华社驻德国记者撰写的一篇题为《德国中小企业全球市场夺冠》一文的开场白。该文另辟视角,读后给人以启发。
文章披露了德国一些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和骄人业绩。“在德国,有一千多个像布里塔这样的中小企业,它们的员工人数多在一千人以下,但在国际市场上,它们****于生产同类产品的任何其他企业,许多甚至占有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比如,生产热水器的布里塔公司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5%以上,豪尼公司制造的卷烟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专门运送葡萄酒的希拉布兰德公司,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60%……”文章还介绍说,德国**中小企业研究专家赫尔曼·西蒙,称这些成功企业是“隐形**”。
之所以称之为“隐形**”,显然是因为它们虽不声名显赫,但却独占鳌头,是不在公众视线内的佼佼者。典型的表面上默默无闻,实际上盆满钵满。那么,对于我们的体育产业来说,从中可以受到何种启示呢?我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定位的选择:做强还是做大?
事实上,贪大求洋、好大喜功、盲目扩张,往往是我们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殊途同归。对我们的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来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也许更严重。因为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没有多少成功的先例可援,眼中有的只能是耐克、阿迪达斯等***大亨的标板,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压力,老板们一般的思维定式便都会认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
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是我国运动鞋生产*集中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的已具相当规模,而且厂区还在不断扩大,生产流水线还在一个劲地增加,远远望去,不可谓不壮观。但一味的求大、上规模,相比*该抓的产品质量却不见提高,有的甚至还在下降。去年,笔者在侄女过生日时,曾送给爱运动的她一双福建产的某**运动鞋。谁知还不到一个月,弟弟在电话中哭笑不得地问我这是什么鞋?一只前面张口了,一只后面开胶了。而事实上,不信你看看左右,这样的事绝不是个案。笔者在国外时注意到,我国产的运动鞋许多都是地摊待遇,或降价处理遭遇,甚至还不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产的同类鞋卖得出价钱,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笔者还参加过一较知名的国内运动鞋生产企业的推介会,董事长自始至终津津乐道的都是如何资本扩张、厂区扩大、产量翻番云云,但没有一句提到怎样抓质量抓开发。按说,我国的运动鞋产量已是“世界**”,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却远不同步,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所以,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不怕小,而怕不强。你如果做强了,即使再小,仍会在国际上举足轻重,成为“隐形**”;而如果没做强,即使再大,也是徒有其名,名存而惠不至。因此,对于我们的体育产业来说,具体到每个企业,做强与做大,孰轻孰重,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当然,做大并不排斥做强,这并不矛盾,但不是本文议论的话题)。西蒙在总结上述经验时有一句名言:“诺贝尔奖得主有一个特点:他们长期对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关注,德国成功的中小企业家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体育产业(基本上还都是中小企业)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