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于义,156 0190 2607年出生。曾任海宁制革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82年、198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皮革已经成为海宁市的金名片,在国内外都有了知名度。这离不开海宁的老领导、专家所作出的贡献。曾任海宁制革厂副厂长、总工程师的于义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83岁的于义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他的老家在江苏南通。从1957年来到海宁制革厂工作以后,他就与海宁皮革连在了一起。
“1954年,我从上海毕业后,先是分配到了浙江省轻工业厅,三年后就来到了海宁制革厂。”于义向记者回忆说。
当时,在国内的制革领域,制革技术还很落后。于义记得1958年,**次接到的任务就是一副羊皮手套的开发。“北京一家公司拿来了一副国外的羊皮手套,不仅涂色均匀,而且很柔软”。
这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制革技术中,还不能生产出这样的手套。
半年多时间里,于义每天都钻在工厂实验室里。*终,通过采用套染等工艺,解决了涂色均匀、柔软度的问题。
在于义从事皮革研究的五十多年里,一共创新攻关制革技术60多项,有四十多项获得了各类科技奖。
这其中,一项猪皮绒面服装技术让海宁制革在全国树立了名气。
那是1966年,海宁制革厂开始开发猪皮革。但是猪皮每个部位厚度不同,因而很难成为完整的皮。于义和同事们又开始了这一项目的攻关。
通过一次次实验,他们注意到猪皮不能拼接的关键在于猪臀部脂肪较厚,这一区域的皮是*难处理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加入脱水工艺,削匀,可以让猪皮臀部的皮使用。
在这一技术基础上,之后,海宁制革厂又开发了猪皮的绒面服装材料。
正是这一面料让海宁皮革在全国开始扬名。于义记得,那是1972年的上海,全国众多制革厂都带来了样皮“比拼”。当时一位国外专家在看到海宁制革厂的猪皮面料,跷起了大拇指称赞说,这项技术接近欧洲的先进水平。
外国专家的赞誉引起了国家轻工部的重视。之后,全国猪皮制革新工艺的培训班放在了海宁。来自全国众多制革专家来到海宁学习。
海宁皮革的名气大了
当时,海宁制革厂在全国规模不是*大,但是技术和质量已成为全国佼佼者。而这样的技术**一直保持了下来。
之后的十多年里,于义和同事们不断攻破技术难题,猪皮酶法脱毛技术还获得了全国重大科技贡献奖。直到他1992年退休以后,于义自己创办了个人研究所,一直在钻研和推广制革技术。